巴 甫 洛 娃 与 《 天 鹅 之 死 》

在蓝色的月光下,一只雪白的天鹅静静地飘游在湖面上。她忧伤地低着头,轻轻挥动翅膀,犹如在唱一首告别的歌曲。突然她展开双翅飞向天空,但已经体衰力竭,再也不能自由飞翔了。然而长空在召唤,生命在呼喊,她鼓足全部力量、不屈不挠地立起脚尖,好象要离开湖面。在与死神搏斗中,她已筋疲力尽,身体无力地倾向前方,然而又慢慢地直起身体,开始原地旋转,似乎又产生了一线希望,表现出了天鹅对生命的热爱和渴望限的,天鹅终于没能摆脱死神的阴影,她跪下来渐渐地合上了双翅与世永别了。。。



这就是著名的芭蕾小品《天鹅之死》,它由俄国编舞大师福金专门为巴甫洛娃创作。福金生于俄国圣彼得堡,1889年进入帝国芭蕾学校,毕业之后进入马林斯基剧院担任独舞演员,1923年定居纽约,1942年死于纽约。他创作的舞剧还有《仙女们》,《火鸟》,《玫瑰仙子》,《彼特鲁什卡》等。



《天鹅之死》没有什么惊人的技巧,短短两分钟内,巴甫洛娃以其细腻的表演与超凡的舞蹈天才,淋漓尽致地刻画出死中求生的天鹅形象,使《天鹅之死》成为芭蕾史上流传最广节目,而现代芭蕾明星莫不以出演《天鹅之死》为荣。



据福金的回忆,这个编排总共不过几分钟。过程是这样的:刚成为马林斯基剧院演员的巴甫洛娃请他创作一个单人舞,那时福金在朋友的钢琴伴奏下演奏圣桑的《天鹅》。听到巴甫洛娃的请求,他不假思索地问道:“你看圣桑的《天鹅》怎么样?”她立刻意识到天鹅是她最合适的角色。“当我瞧着纤瘦的安娜,心想她好象天生就是扮演天鹅的。”于是马上动手编排,动作很快就定型了。



“那几乎是一个即兴之作。先是我在前面跳,她在后面学,然后是她跳,我在旁边摆弄她的手臂,纠正姿势的每个细节。象这样一个小品竟能风靡整个世界,可称得上一次芭蕾‘革命’,它体现了旧舞向新舞的过渡,我运用了传统的服装和古典技巧,因为高难度技巧是必要的。但人终有一死,因而舞蹈的目的不仅仅在于表现技巧,而应创造出一种在生活中坚持不懈、奋力抗争的形象。《天鹅之死》仅用四肢是无法表现其深刻做含意的,它需要整个身心,它不仅给人以视觉享受,而且能够激励情感和丰富想象。”

巴甫洛娃生于圣彼得堡一个贫民家庭,父亲是农民出身的士兵,母亲是洗衣工人,生活十分贫苦。10岁时考入圣彼得堡皇家舞校,经过九年艰苦训练,进入马林斯基剧院并迅速升为首席女星。这时的俄国芭蕾一方面继承了十九世纪彼季帕和伊万诺夫所奠定的伟大传统,另一方面以福金创作的活动为标志,进入了在佳吉列夫“俄罗斯演出季”达到光辉巅峰的变革时期。巴甫洛娃既牢牢扎根于古典芭蕾的沃土,又积极支持和参与了新芭蕾改革运动。正是这些因素造就了她的艺术特色和表演风格。



巴甫洛娃演过众多著名剧目:《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雷蒙达》、《舞姬》、《吉赛尔》、《仙女》、《埃及之夜》等。她的表演惟妙惟肖,典雅轻盈,作风严谨认真,一丝不苟。一位评论家曾这样分析她的成功秘决:“她无时不在训练,无时不在彩排。她从不因获得荣誉而停步不前。”

1909年巴甫洛娃首次在巴黎的“俄罗斯演出季”中亮相便轰动了巴黎,轰动了世界。1910年她组织了自己的小型芭蕾舞团,开始在世界各地巡回演出。在长达二十年之久的旅行演出中,她到过中国、埃及南非、乌拉圭、智利、加拿大、澳大利亚、瑞典等44个国家,行程50万英里,演出数千场,观众不计其数,一年要穿坏2000双足尖鞋。。。即使在交通工具发达的今天这也是难以想象的!



巴甫洛娃为普及芭蕾艺术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她不仅推动了芭蕾在许多国家的诞生和发展,使一些国家濒于死亡的芭蕾焕发出生机,同时以其非凡的艺术魅力影响了许多后世艺术家的命运。



巴甫洛娃把毕生精力都献给了芭蕾艺术,最后因辛劳过度1931年在准备演出时溘然逝去。当时英国皇家芭蕾舞正在进行演出,得知这一不幸的消息后,乐队指挥宣布由巴甫洛娃表演《天鹅之死》:帷幕徐徐拉开,乐队起圣桑的乐曲,台上空无一人,只有一束追光在缓缓移动。巴甫洛娃虽然去了,但她像一只不朽的天鹅,永远为人们所怀念。。。


Copyright 2004 www.cccpis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非法理由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