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ccpIsm.Com:【苏联主义网】 关于本站 联系站长
从欧安会看冷战时期美苏关系的变化

1973年7月3日,包括苏联在内的欧洲国家和美国、加拿大共35个国家的外长聚会芬兰首都赫尔辛基,举行了欧洲安全和合作会议(简称欧安会),这标志着20世纪60、70年代苏联与美国的“缓和”外交发展到了顶峰。面对M战后的冷战格局,早在50年代中叶苏联东欧国家便开始提议召开欧安会,之所以被延开了近20年,主要受当时世界的两个超级大国——美国与苏联的关系的影响。因此,探讨和分析欧安会召开的曲折过程和会议的影响,将有助于我们全面认识60、70年代美国与苏联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一) 最早提出召开欧洲安全和合作会议建议的是苏联东欧国家。为了从法律上确认战后的欧洲边界,排挤美国在西欧的势力,同时引进西方的资金和技术,以苏联为首的华沙条约国家首次于1954年11月提出召开欧安会的建议。此后,苏联东欧国家经常公开或私下地向西欧国家提出召开欧安会。1964年12月,苏联通过波兰外长腊帕茨基在第十九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召开全欧安全会议。1967年4月欧洲共产党及工人党的卡罗维发利会议以及1969年3月华约组织布达佩斯会议上都一再提议早日召开欧安会。1969年10月30日,华约国家的布拉格会议上又提出于1970年上半年在赫尔辛基举行全欧和平与安全会议。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起初对苏联、东欧提议召开欧安会反应冷淡,一直没有明确答复。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苏联把美国排除在欧安会之外,美国对此十分不满。1966年的华沙条约声明中就强调:“欧洲国家有能力在没有外来干涉的条件下解决它们之间的关系问题”。苏联、东欧试图排挤美国在欧洲的影响,这是美国不能接受的。布热津斯基从地缘政治学和地缘战略学的角度分析说:“苏联执著的愿望是要‘超过美国’”,“把它的对手(指美国--引者)从欧亚大陆彻底赶出去”①。而美国则把欧洲当作是其地缘政治的重要目标。“正如克里姆林宫领导人必定认为美国在欧亚大陆的存在是他们实现地缘政治目标的主要障碍一样,美国也必然把大洋彼岸的阵地视为美国的防御前线,从而避免从美国本土进行防御”②。美国及其西欧盟国认为,没有美国参加的欧洲安全会议没有意义。

第二,在冷战期间,只出现过缓和的微风,未形成大气候。50年代中期,赫鲁晓夫执政后,调整苏联的对外政策,试图缓和同西方的关系,曾解决了对奥地利和约问题,举行了苏美两国首脑会晤,签订了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但美苏均未从根本上改变其战略。赫鲁晓夫甚至用制造危机(如柏林危机和古巴导弹危机)的办法试图对西方施加某种压力,因而他的解冻措施并未起到缓和同西方关系的作用。勃列日涅夫执政后,于1968年8月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引起了世界的震惊,美国总统约翰逊对勃列日涅夫直接提出了强烈的警告。

第三,在美国看来,美国若参加欧安会就意味着批准勃列日涅夫主义,因而不愿意参加。勃列日涅夫主义是苏联1968年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后提出的一整套扩张主义理论。诸如“有限主权论”、“社会主义大家庭论”、“利益有关论”、“大国特殊责任论”等等,试图要社会主义大家庭成员听从苏联“家长” 的指挥。苏联把东欧“看成是它的天然的统治范围,是对西欧施加政治和军事压力必不可少的跳板”③。1969年底,美国国务卿罗杰斯公开谴责苏联提议召开欧安会的唯一目的是要求保持莫斯科对东欧的控制,声称决不参加一次具有批准或默许勃列日涅夫主义作用的会议。

(二) 进入70年代,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美国对召开欧安会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1972年5月美国与苏联达成了有关召开欧安会的协议。美国赞同并参与召开欧安会是有原因的。

第一,国际局势、世界政治力量出现了多极化的趋向,美国的霸权地位受到削弱,对外政策需作调整。60年代后期,西欧、日本迅速发展壮大,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美国的地位相对下降了,又陷入越南战争的泥潭而难以自拔,美苏力量对比逐渐朝着不利于美国的方向发展。面对国际局势的新变化,美苏在战略上和政策上都作了调整。勃列日涅夫把赫鲁晓夫的和平共处总路线改为缓和战略,要求同西方全面缓和,改善关系、发展合作。l969年尼克松入主白宫,7月25日,他在关岛阐述美国在亚洲实行战略收缩的“尼克松主义”,继而在1970年2月的国情咨文中提出了“伙伴关系”、“实力”、“谈判”三原则,认为美国“需要一个谈判时代,而不是对抗时代”④。这就为美国与苏联东欧改善关系、参与欧安会提供了可能。

第二,西欧要求东西方关系缓和,西欧独立的倾向加强,美国必须调整与欧洲的关系。60年代下半期,西欧对缓和的兴趣有所增长。这是因为,随着国际局势的变化,两大对立集团之间出现了战略均衡,西欧国家必须寻求发展同苏联东欧国家关系正常化的新的政治基础,以减轻对美国的依赖程度;况且,发展与苏联东欧的贸易,还可期望从欧洲的历史传统的“同一性” 出发,促进东西欧之间的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再者,美国陷入越南战争不能自拔,在西欧的力量有所制约,西欧对美国的核保护的可靠程度表示怀疑,西欧为了本身的安全考虑,要求东西方改善关系。希望发展全欧合作,建立欧洲集体安全体系,消除对美国的单方面依赖,保持外交上的灵活性和政治上的更大独立性。 针对西欧的独立离心倾向和要求东西方改善关系的呼声,基辛格深深地感到,美国与西欧的关系需要进行调整,“如果美国寸步不让,我们就可能在联盟中陷于孤立,把欧洲推向中立”⑤。美国认为,与其失去对西欧的控制,不如顺水推舟,加入欧安会的行列,继续保持对欧洲施加影响。

第三,美国实施“联系”原则,苏联做出让步,相互妥协,最终促成了会议的召开,并签署了《最后文件》。 “联系”原则曾是尼克松政府处理对苏关系的重要原则。尼克松政府希望通过联系原则,把美苏关系的改善同苏联的国际行为联系起来,要求苏联在谋求某种目的时必须在另一方面做出一定的让步,利用苏联的配合行动达到自己的目的。尼克松总统在给国务卿罗杰斯等人的信中说:“应该让苏联领导人了解,他们不能指望,当他们在一个地区谋求紧张或对抗的利益的时候,还能够在另一个地区取得合作的利益”⑥。在欧安会问题上,美国就是运用联系原则,以苏联在德苏谈判和柏林问题上的让步作为美国参加欧安会的条件。1969年4月3日,苏联驻美国大使多勃雷宁首次告诉基辛格,苏联不反对美国参加过去被称为“全欧洲会议”的会议,但美国不把它当作是苏联的让步。不过苏联的这种和解的调子在西欧引起反响,美国如果完全拒绝苏联的建议,会在北约组织中陷于孤立。美国决定只有在柏林问题会谈和苏德谈判取得进展的条件下才同意举行欧洲安全会议。 关于苏德谈判问题在l970年1月4日西德总理勃兰特就发表声明,规定了同东方谈判的原则,经过三轮谈判,达成协议。8月12日,勃兰特赴莫斯科,同苏联签订了条约。其主要内容:双方保证不以武力相威胁或使用武力;无条件地尊重所有欧洲国家在其目前边界内的领土完整,现在和将来都认为欧洲各国的现有边界是不可侵犯的;双方还表示要扩大两国的合作。 西柏林问题一直是战后东西方斗争的一个焦点。l970年初,苏联正式邀请美、英、法谈判西柏林问题。直到1971年9月3日,苏联、美国、英国、法国在协定上签字,结束了由33次会议组成的“令人疲惫不堪的外交马拉松”⑦。根据这一协定,苏联和西方国家都作了某种程度的妥协,西方国家不再坚持西柏林是联邦德国的一部分或属联邦德国管辖,苏联则不再坚持西柏林应是民主德国的一部分或被看作一个自由城市。四大国继续维持对柏林的管制。柏林协定的签订使美国有可能支持欧安会。10月2日,基辛格指示他的工作人员对此起草了一个特别方案研究报告,即《国家安全研究备忘录》第138号,美国政府从而开始悄悄地为会议做准备。 由于美国的“联系”原则得以实施,莫斯科条约、柏林协定、限制战略武器会谈折中方案以及其他条约的出现,促成了尼克松的1972年5月莫斯科之行,美苏就召开欧安会问题原则上达成协议,将苏联东欧盼望已久的欧安会与西方倡议的中欧均衡裁军会议平行举行。9月基辛格访问苏联,美苏商定了欧安会和互相裁减军备会议的时间表。1972年11月22日至1973年6月8日,欧洲国家(除阿尔巴尼亚)和美国、加拿大共35个国家的代表在赫尔辛基召开了大使级的欧安会筹备会议。随后便举行了由各国外长参加的正式会议,并于1973年8月1日签署了《最后文件》,即《赫尔辛基宣言》。

(三) 欧安会是唯一包括几乎所有欧洲国家的组织。各成员国不分大小,都有否决权。各方都可以把它作为舞台,阐述、协调观点和立场,无疑对推动缓和的进程起着一定的作用。但也要看到欧安会是各方相互妥协的产物,苏联东欧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同时美国对欧洲的影响力在下降,西欧的国际地位提高了。

《最后文件》有120多页,主要内容有:《与会国之间关系的指导原则宣言》、《建立信任措施以及有关安全与裁军的某些问题》、《经济、科学、技术和环境方面的合作》、《人道主义和其他方面的合作》、《地中海的安全和合作》、《关于欧安会续会》等文件。它不是一项国际条约,更不具有法律约束力,与会国可以各取所需,是相互妥协的产物。既纳入了苏联坚持的欧洲各国边界“不可侵犯性”,又接受了西方坚持的“尊重人权”、“人员和文化交流” 的所谓“第三篮子”。文件未能终结争论,相反成为争论的依据。 欧安会上各方都相互保证不以武力或武力威胁改变欧洲现状,似乎是使战后东西欧的现状合法化。不过文件上又规定,有关国家可以根据国际法,以和平手段和通过协议对其边界作某些调整,这在某种程度上使苏联东欧的收获有所逊色。更严重的是,美国、西欧以“尊重人权”、“文化和人员交流”等所谓“第三篮子”作为接受“边界不可侵犯性” 的交换条件。苏联东欧为使边界不可侵犯性的文件得以通过,被迫做出让步,同意了“第三篮子”。尽管苏联东欧作了种种法律上的保留,但事实上是承认了他们根本不赞成的原则。

西欧、美国借苏联东欧的某些内部问题,如限制犹太人移居国外问题、萨哈洛夫问题、捷克“七七宪章”等问题攻击苏联东欧违反“人权”原则。苏联不得不于1976年5月在国内成立了一个以尤里·奥尔洛夫为首的小组,监督苏联政府对赫尔辛基会议最后文件中有关人权条款的执行情况。实际上这是西方在利用赫尔辛基文件做由头,干涉苏联内政。 欧安会对苏联来说,十多年来谋求西方承认欧洲现状的外交努力终于有了结果,不过西方并没有答应什么比早先谈判柏林问题以及谈判联邦德国与东欧的关系问题(主要包括西方对民主德国的承认)时更进一步的东西。德波特说“赫尔辛基给予苏联人的东西几近于零”⑧。“几近于零”的说法可能有点刻薄,但收获不大确是事实。

美国参加了欧安会,承认了欧洲的现状,但未能改变欧洲现状。相反,美国与苏联东欧关系的缓和却好景不长。赫尔辛基《最后文件》墨迹未干,苏联就在东欧部署了SS-20导弹,并将扩张之手伸到南部非洲、红海之滨、印度洋和阿富汗等地。连当初积极宣扬缓和的尼克松本人,也在l976年1月指责某些人忽视了“这个事实本身,即在缓和时期,战争风险虽然减少,但不通过战争而利用颠覆和隐蔽手段进行征服的风险却按几何级数的速度增加”⑨。尤其是苏联于1979年入侵阿富汗,一些观察家认为东西方关系出现了一场新的考验。

显然,美国与苏联东欧的关系虽由于欧安会的召开而一度有所缓和,但对抗的本质没有改变。西欧是美国和苏联争夺的重点。美国利用苏联的威胁,控制、拉拢西欧,防止西欧中立。苏联想排挤美国在欧洲的势力不成,便竭力离间西欧与美国的关系,分化西方联盟,并期望从西欧获得资金和技术。美国、苏联都有求于西欧,西欧常在它们之间充当“调解人”。西欧在美国、西欧、苏联东欧的三角关系中有一定的回旋余地。但西欧毕竟不是完全独立的一角,它依靠美国对付苏联以维护自身安全,为避免卷入大国争夺的漩涡,西欧又须与美国保持距离。西欧一方面希望美苏关系缓和,另一方面又担心美苏妥协牺牲西欧的利益,正好比“两头打架的大象会踏坏草地,然而两头相爱的大象也是一样”⑩。

 


Copyright 2004 cccpis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全体对苏联有好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