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ccpIsm.Com:【苏联主义网】 关于本站 联系站长
世纪30年代大危机与苏联的工业

20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给资本主义世界带来巨大灾难,但是,它却给苏联工业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时机。苏联利用西方迫切需要向外国输出资本、技术和寻找摆脱危机出路的有利时机,大量引进西方先进技术、技术人员和资金,在各主要工业部门建立了一大批骨干企业,使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一 l.大量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设备。 30年代苏联主要以外国商号和工程师、专家为媒介大量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和工艺,使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1933年8月14日,苏联杂志《为了工业化》上写道:“美国的商业和科学与布尔什维克的智慧相结合,在三四年内已经产生了巨大的效果……”1929年10月,苏联政府批准七十多个有关外国技术援助和技术咨询的协议,其中美国占55个,为苏联接受援助项目的78%)。1930年执行的104个技术援助协议中,约有84个是和美国、德国公司签订的。1929至1945年间,苏联和外国公司之间约有200个技术援助协议在执行中。可以说,30年代苏联所有的骨干大型企业都是利用外国的先进技术武装起来的。1944年6月,斯大林就曾经告诉美国人,在苏联约有2/3的大型企业是在美国的帮助或技术援助下建成的,其余的1/3是在德国、法国、英国、瑞典、意大利、捷克、丹麦、芬兰和日本的“帮助或技术援助下”建成的。 苏联的三大钢铁厂,马格尼托哥尔斯克钢铁厂、库兹涅茨钢铁厂和札波罗热钢铁厂都是美国援建的。其中马格尼托哥尔斯克钢铁厂是以当时世界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美国钢铁公司的格里工厂为模型设计的,而其余20个原有的钢铁厂也在外国的帮助下进行了技术改造。苏联最大的第聂伯河水电站是引进美国技术设备,雇用美国技术专家,于1933年建成的。著名的高尔基汽车厂是30年代初由美国福特汽车公司援建的新厂,而莫斯科和雅罗斯拉夫尔这两个老厂则是得到了扩充,用新的外国工作母机全部重新装备。这三个厂加上1940年开工的一个较小的莫斯科装配厂,构成了二战前苏联汽车工业。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是整套建于美国,再拆运至苏联的,约有80家美国厂商为该厂制造了所有设备,并由美国人及德国人在苏联加以组装。哈尔科夫拖拉机厂也是由外国援建的,设备是德国和美国制造的,并由美国人担任建设总工程师。在飞机和发动机的生产方面,美国供应苏联飞机或飞机附件,并给予技术援助。 苏联除了在重工业方面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外,同时在轻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方面大量引进西方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例如,苏联的棉织品的生产是在德国的援助下重振旗鼓的,并由美国大通银行提供资金输入美国原棉。后来,苏联产棉集中地区土尔克斯坦和外高加索的土地灌溉工程,曾得到担任过巴拿马运河建设顾问和美国农垦局局长的著名灌溉工程师戴维斯的帮助。戴维斯早在1913年就已经勘测过灌溉中亚细亚的“饥饿草原”卡拉甘荒地的可能性,并建议俄国当局进行更深入的勘测和设计工作。1929年6月,他被邀请到莫斯科并被告知,他的计划已在进行。他留下来,担任苏联棉花总管理局的总顾问,负责中亚细亚灌溉计划的整个工程。

2.引进西方的技术人员和专家。 苏联在大量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的同时,亦大量引进西方技术人员和专家。“1936年苏联的一个文件报导,1932年在重工业部门工作的各种外国专家约有6800人,另一个苏联文件报导,约有1700名美国工程师在重工业部门工作。”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约有400-500名美藉芬兰人在苏联工作。在1932年,有200名德国人在马格尼托哥尔斯克,有730名美国工程师和专家于不同时期在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工作过。1933年前英国大都会——维克公司有350名建设人员在苏联工作。

3.引进资金,解决资金困难。 在经济危机发生以前,苏联被排斥、孤立,很难得到西方国家支持的贷款。在1926年以前,苏联只从西方得到数量不大的短期公司贷款,而且利率高达15%-20%。危机发生以后,1929年英国开始实行对苏出口的信用保证制度。1930年,意大利提供国家担保对苏2亿里拉的贷款,1937年又增加至3.5亿里拉。德国、瑞典、丹麦、挪威大都提供了这类信贷。1935年,苏联从德国获得它历史上得到的第一笔财政贷款,期限5年,利率仅6%。1936年英国给予苏联的一笔贷款利率又下调为5.5%。1939年8月,纳粹德国与苏联又签订了一项贸易协定,贷款给苏联以进口德国的设备。莫洛托夫说:“这种协议对我们有利,因为它的信贷条件(7年期限)使我们能够订购到我们迫切需要的、额外的大量设备。”[1](p.3)这些信贷的获得解决了苏联进口设备的资金问题,为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

二 苏联之所以能够利用经济危机的有利时机,大量从西方引进先进技术、设备、人才和资金,大大加速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其主要原因是:

1.苏联政府抓住时机正确决策。 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刚开始不久,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空前的经济危机,资本和商品过剩,各国开展了激烈的经济战,竞相对外倾销商品、输出资本。这一情况对苏联引进技术、设备、人才和资金,提供了有利的国际条件。苏联政府抓住了这一有利时机,及时作出了正确决策。苏联领导人认识到了引进西方技术和人才对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重要作用,适时作出了利用外国技术力量的正确决策。斯大林在1921年就曾说:“俄国是一个经济落后的国家,如果它不用自己的原料换取西方国家的机器和装备,那就很难靠本身的力量组织运输业,发展工业并使城市电气化。”他在20年代后期批判托洛茨基说的利用西方的资金和技术会造成经济上对资本主义国家的依赖和被控制时说:“以为社会主义经济是一种绝对闭关自守,绝对不依赖周围各国国民经济的东西,这就是愚蠢之至。他肯定了资本主义国际分工是一个“进步过程”,认为它“反映了生产力的蓬勃发展”,“促进了民族隔阂和不同民族利益对立性的消失”。并说,“应该把各国彼此间的依赖性和各国的经济独立性区别开业”。引进技术和设备是为了增强自身的生产力,保证苏联的经济独立,而不是使苏联变成依赖于国际资本主义的小螺丝钉。正是由于苏联领导人这种适时的理论认识,并把其变成具体可行的政策,才使西方大量的先进技术、设备、人才和资金得以引进苏联,也才有了苏联工业化的加速发展。

2.苏联政府采取强有力的措施。

苏联政府面对有利时机,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来保障对西方先进技术、设备、人才和资金的引进,以促进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

第一,成立专门机构,加强领导。1929年5月,苏联在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建设委员会下设立了“外国咨询中央局”,专门负责设备、技术和人才的引进业务。

第二,自1930年以后,苏联将租借外国企业的方式,改为以技术援助为主,购买成套设备或招请外资包建的方式。

第三,在外国建立贸易机构和银行等,以这些机构作为引进技术和贸易往来的重要枢纽。如阿姆托尔格公司(Amtopr)是苏联在美国的常驻贸易机构,它在联系美国的公司、工厂组织谈判,催交订购设备等方面起了巨大作用。

第四,请外国公司设计工厂或聘请外国专家作为顾问,进行咨询或现场指导。1928年,美国底特律市的卡恩公司接受苏联一价值4000万美元的拖拉机厂的合同和另一批价值20亿美元的工厂规划设计任务。1930年卡恩三兄弟之一的莫里茨·卡恩带领25名专家组成参谋班子帮助苏联组织设计局。

第五,广泛派出领导干部和技术人员出国考察和学习,学习外国先进技术或搜集技术情报。1929年1月至1930年6月的18个月中,就有1000多名苏联人进入美国。“有90%左右的苏联公民去美国的目的是为了把美国的技术转移到苏联去”。30年代前期苏联人进入美国,主要是为了执行技术援助协议中的训练、计划和谈判、购买设备,30年代后期派出的多是接受较长期、更专业的培训。

第六,建立情报机关,系统地搜集整理外国的经济和技术资料。苏联建立了全苏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和它的海外分支机构,以及大量专业研究所,使情报工作系统化。由于苏联的情报机构获取了比较准确的情报,并对西方的技术和工艺过程进行了高度细致的比较分析,使苏联在吸取西方技术方面“相当精明”。如在25种西方运输机中,苏联恰恰选中问世不到两年的道格拉斯的DC—3型;在100多种汽车样品中选中福特A型。几乎在每一个领域里,苏联人都作了精明的选择。他们毫无例外地选择了最成功的、最便宜的工艺。

3.西方国家对商品和资本市场的需求。

30年代大危机的出现,使西方国家面临严重的商品和资本市场短缺的问题。萨顿指出:“1929—1932年间,美国出现了大的不景气,工程师们去苏联是由于他们在美国找不到工作。”苏联在此时大量引进西方技术、设备、资金和人才,解决了西方国家的商品和资本市场的短缺问题,以及技术人员的就业问题。1931年苏联购买的机器设备约占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额的1/3,1932年上升50%左右。同年,苏联向美国购买的机器设备占美国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50%,占英国同类产品出口总量的90%。正因为对苏联出口技术设备在经济危机时期争夺市场有其特殊的重要性,所以西方大国开始实行对苏出口信用保证制度,并以此作为争取苏联市场的重要措施。同时,为了能争得苏联这个出口的大市场,出口商往往促使政府为此做点事情。1933年,美国罗斯福政府承认苏联,也是基于这样的经济背景。美国人自己也认为,“事情的真相是,承认是得到了渴求俄国市场的企业界人士广泛赞颂的,罗斯福的决策仅仅是使美国的行动与世界上大多数其他国家相一致而已”

苏联政府抓住经济危机的有利时机,采取积极政策,从西方大量引进先进技术、资金和人才,加速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使苏联的国力大大增强,为二战期间有效地抵御住德国法西斯的进攻和取得胜利,以及战后的美苏争霸奠定了经济基础。

 


Copyright 2004 cccpis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全体对苏联有好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