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ccpIsm.Com:【苏联主义网】 关于本站 联系站长

阿尔汉格尔斯克军区

1940年3月在第15集团军领率机关的基础上组建。其辖区包括阿尔汉格尔斯克州、沃洛格达州和科米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司令部设在阿尔汉格尔斯克市。
苏德战争期间,在阿尔汉格尔斯克军区境内曾为作战部队训练了大量预备兵员。1944年12月15日,阿尔汉格尔斯克军区领率机关改名为白海军区领率机关,司令部设在克姆市。历任司令:1940-1941年B.H.库尔久莫夫(二级集团军级)、1941-1942年H.Э.罗曼诺夫斯基中将、1942-1944年T.И.舍瓦尔金中将。
1946年2月,阿尔汉格尔斯克军区在第2突击集团军野战领率机关的基础上重新组建。历任司令:1946-1947年И.И.费久宁斯基上将、1947-1949年B.И.谢尔巴科夫中将、1949-1951年B.A.弗罗洛夫上将。
1951年7月1日,阿尔汉格尔斯克军区改称白海军区。

敖德萨军区
根据乌克兰军事人民委员1919年4月9日命令组建。军区辖区包括:赫尔松省和相继解放的塔夫里亚省及比萨拉比亚两省。1919年夏季,军区组建了步兵、骑兵、炮兵、工程兵等许多兵团和独立部队,共中包括国际第1师、比萨拉比亚第1师、苏维埃装甲第1营、装甲列车数辆和若干空军支队。此时,军区举办训练班,培训中、初级指挥人员。按军事训练普及原则对芳功人民进行军训。敖德萨军区所属部队及军校积极参加对白卫军、反革命匪帮和武装干涉军的作战,对进攻款德萨的邓尼金军队进行顽强战斗,保证了红军部队的退却和苏维埃各级机关的后撤。当国内反革命势力在协约国援助下;暂时占据乌克兰广大地区之际,敖德萨军区按照乌克兰军事人民委员部1919年8月5日决议被撤销,其司令部和其它统率机关转隶基辅军事委员部建制,所属部队编入南方面军。敖德萨军区(第一次组建)历任军事委员:E.И.奇克瓦纳亚;A.T.克里沃舍耶夫;Б.И.克拉耶夫斯基;B.Г.涅达什科夫斯基。
按照联共(布)中央和苏联政府1939年10月11日决定,敖德萨军区再次组建。其辖区包括摩尔达维亚和克里木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扎波罗热、敖德萨、尼占拉耶夫和基洛夫格勒五州。军区辖哈尔科夫军区和乌克兰军区部分部队,其中包报第15锡瓦什步兵师、俄罗斯联邦最高苏维埃第30伊尔库茨克步兵师、莫斯科市劳动人民代表苏维埃第51彼列科普步兵师、第25恰帕耶夫步兵师、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人民委员会克里木第9骑兵师及其它兵团和部队。战前,军区担负苏联西南边境防务。1939-1940年苏芬战争爆发后,军区许多兵团和部队(第95、150步兵师、克里木第9骑兵师等部队)在列宁格勒方面军编成中参战。
1941年,面临法西斯德国战略威胁日益增长的局面,军区领率机关、各兵团和部队的指挥员、司令部和政治机关特别注意提高部队的战斗准备。6月21日23时,军区命令所属部队转入全面战备。因此,德国法西斯和罗马尼亚军队入侵之时,军区有7个步兵师,2个骑兵师,2个坦克师和1个摩托化师在边境地带占领了指定地域,航空兵则在各机场疏散待命。
苏德战争一爆发,在军区统率机关及部队基础上组建了独立第9集团军(见第9集团军)。为保卫敖德萨,1941年7月6日军区抽调部分兵力和兵器组建丁南方面军滨海军队集群(尔后改编为滨海集团军)。1941年8月初,抽调敖德萨军区的兵力组建南方面军预备队集团军。战争头几个月,军区组建了若干步兵师和骑兵师,以及高射炮兵、炮兵、反坦克部队及歼击支队。尼古拉耶夫从其它城市在军区参与下组建了民兵支队。敖德萨军区领率机关和部队参加了保卫敖德萨的准备工作。1941年9月军区撤销。
根据苏联国防人民委员会1944年3月23日命令,敖德萨军区第三次组建,领率机关设在基洛夫格勒(1944年10月移驻敖德萨)。随着军区辖区逐渐解放,各级兵役委员会相继恢复,组建和训练了许多补充分队,并将其派赴作战军队。
战胜法西斯德国之后,原乌克兰第2、3方面军许多兵团和部队编入敖德萨军区。1945年9月1日从各兵种兵团和部队开始了有计划的军政训练。苏德战争的战斗经验,是部队和各级司令部进行训练的基础。同时,部队着手修复旧营房,兴建新营区和办公房舍、构筑训练场地、机场、坦克教练场、靶场等。与此同时、军区部队对地方党政机关在恢复国民经济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苏军装备火箭核武器后军区部队开展了紧张训练,以便掌握在武装斗争中使用新式武器条件下,组织和实施战斗的各种方法。军区部队和各级司令部多次参加大规模演习,在这些联合大演习中显示出高超的野战技能和战斗准备水准。具体的、深入细致的党政工作促进了军区部队顺利完成军政训练任务。
1956年起,军区辖区包括:摩尔达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敖德萨、尼古拉耶夫、赫尔松,扎波罗热和克里木州。军区拥有现代化的训练设备和体育训练基地,拥有必要的住房和营产、办公室和库房,以及保障部队训练和生活的广泛的医疗设备和文化教育设施。
苏军建军50周年之际,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于1968年2月22日发布命令,授予敖德萨军区红旗勋章,以表彰该军区在巩固国防、武装捍卫苏维埃国家的事业中作出的巨大贡献。军区许多兵团和部队武装捍卫苏维埃祖国功勋卓著,并在军政训练中取得优异成绩,因而荣获苏联各种勋章和苏共中央、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苏联部长会议颁发的奖旗、列宁诞辰纪念奖状和奖章。
历任司令:1939-1940年为И.B.博尔金(军级,1940年6月起为中将)、1940-1941年为Я.T.切列维琴科上将;1941年为H.E.奇比索夫中将、1944年为И.Г.扎哈尔金上将、1944-1946年为B.A.尤什克维奇中将(1946年7月晋升为上将);1946-1948年为苏联元帅Г.K.朱可夫;1948-1951年为H.П.普霍夫上将、1951-1954年为K.H.加利茨基上将、1954-1959年为A.И.拉济耶夫斯基上将、1959-1967年为A.X.巴巴贾尼扬上将、1967年为M.B.卢戈菜夫上将、1968-1974年为A.Г.舒鲁波夫上将;1974年起为И.M.沃洛申中将(1975年4月晋升为
上将)。

奥廖尔军区
内地军区之一。根据俄罗斯联邦最高军事委员会1918年3月31日命令组建。其辖区包括:切尔尼戈夫、奥廖尔、库尔斯克、沃罗涅日省,而1918年7月起尚包括坦波夫省。军区司令部设在奥廖尔市。国内战争年代,军区曾为作战军队培训各种预备队。1919年10月起,军区隶属南方面军指挥部。1920年2月起隶属全俄总参谋部。1922年3月,奥廖尔军区被撤销,辖区内各省,除切尔尼戈夫省归基辅军区外,均划归莫斯科军区。
遵照国防人民委员部1938年7月28日命今、奥廖尔军区进行第二次组建。辖区包括:沃罗涅日州、库尔斯克州、奥廖尔州和坦波夫州(1939年10月起)。1941年9月前,军区统率机关驻奥廖尔,仅随着战线的不断接近,先后移驻叶列茨、坦波夫和契卡洛夫。由于军区大部地区被德国法西斯军队占领,1941年12月,军区被撤销,其统率机关用以组建南乌拉尔军区。奥廖尔军区未被敌占领的地区划归伏尔加河沿岸军区。
1943年8月,中央黑土区从德国法西斯占领中收复后,奥廖尔军区第三次组建。其统率机关驻沃罗涅日。辖区包括:由莫斯科军区划归的库尔斯克州和奥廖尔州,以及伏尔加河沿岸军区划归该区的沃罗涅日州。1943年10月30日起坦波夫州,1944年7月起布良斯克州先后划归本区。1945年7月9日,奥廖尔军区改称沃罗涅日军区。
历任司令:1938年7月-1940年6月为M.Г.叶夫列莫夫(二级集团军级,1940年起为中将)、1940年6月-1941年6月为Ф.H.列梅佐夫中将、1941年6-7月为П.A.库罗奇金中将;1941年7-10月为A.A.秋林中将;1943年8月-1945年7月为M.T.波泼夫中将。

 

白俄罗斯军区
前身为根据共和国革命军事委员会1918年11月28日命令成立的明斯克军区。当时辖区包括明斯克、斯摩棱斯克、维捷布斯克和莫吉廖夫四省,领率机关设在斯摩棱斯克市。1918年12月14日改称西部军区。德国军队被赶出白俄罗斯后,西部军区领率机关(1920年11月前其职能由区兵役委员会履行),在动员人力和物力同白卫军反资产阶级民族主义分子作斗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军区为西方方面军组建和训练了许多兵团和部队。1919年8月,区兵役委员会隶属西方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积极参加了组织抗击波兰地主资产阶级军队,并将其驱逐出白俄罗斯领土的斗争。1920年11月21日军事行动结束后,西方面军行使西部军区机关职能,1924年4月,改为西部军区,司令部设在斯摩棱斯克。1926年10月,西部军区改称白俄罗斯军区。
白俄罗斯军区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除担负守卫西部边境任务外,还大力协助苏维埃政权机关组织广大劳动群众克服经济困难和破坏状态,整顿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工业和农业。头几个五年计划期间,军区部队装备了新式武器和军事技术装备,这就大大提高了部队的火力和突击力。组建了装甲动机械化兵团(部队):1932年夏组建了3个独立坦克旅,1933年又组建了4个坦克旅(包括1个重型坦克旅)。军区空军也得到进一步发展:1937年扩编了数个航空兵旅,组建了1个轰炸航空兵军。1933年还组建了军区第1个防空旅,建立了新的兵种-空降兵部队。此外,还开工构筑泼浴洛克、明斯克和波列斯克3个筑垒地域。
1925年起,每年军区都举行大规模军事演习,因此这里己成为苏军的一个试验基地。30年代,常在此检验部队的组织体制,演练新的战术和战斗方法。军区积累的使用首批机械化部队的经验,成为进一步研究运用机械化部队地论和实践的基础。1036年的秋季大演习最富典型性,它证明,1936年工农红军暂行野战条令中具体反映的纵深战斗和战役理论在当时来说是先进可行的。1938年7月,改名为白俄罗斯特别军区,增加了部队数量,迅速更新了武器和军事技术装备。1940-1941年开始组建6个机械化军(战争开始时仅1个军齐装满员)和3个防坦克炮兵旅,高射炮部队也换装了新式技术装备。
1939年法西斯德国侵犯波兰后,白俄罗斯特别军区部队参加了白俄罗斯西部地区的解放进军。1939年10月11日,军区改编为白俄罗斯方面军,同年11月14日复改为白俄罗斯特别军区,辖区包括归并后的西部诸州在内的白俄罗斯全境,司令部移驻明斯克市,主要兵力移防至新的西部边界附近。当时,需要在短期内组织好国境防御,部署部队于新的驻地,搞好部队的战斗训练。同时继续组建新兵团和部队,进行战区准备工作,拟制战争动员计划。1940年7月12日,白俄罗斯特别军区改为西部特别军区,并辖驻斯摩棱斯克州的部队。
苏德战争开始后,西部特别军区改组为西方面军;同时又建立了西部军区领率机关,1941年7月起隶属西方面军司令,后于同年9月撤销。1943年10月,以莫斯科防区领率机关为基础,于斯摩棱斯克市(1944年8月起移驻明斯克市)组建了新的白俄罗斯军区领率机关,辖区包括斯摩棱斯克州和在战斗中逐渐解放的前西部特别军区辖区。1944年7月,立陶宛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临时划入白俄罗斯军区辖区。白俄罗斯军区遂于1945年1月改称白俄罗斯-立陶宛军区,同年7月,分为明斯克和巴拉诺维奇军区。白俄罗斯-立陶宛军区领率机关变成明斯克军区领率机关,巴拉诺维奇军区领率机关以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野战领率机关为基础组建。1946年2月,巴拉诺维奇和明斯克军区又合并为白俄罗斯军区,辖辖全境,领率机关由巴拉诺维奇军区组建;司令部设在博布鲁伊斯克市,1947年1月移驻明斯克市。
战后,白俄罗斯军区向整个苏联武装力量-样,不断改进战斗、战役中指挥部队的方式方法,不断改进全体人员进行野外、空中、专业、射击和战术训练的组织形式。“第聂伯河”(1967)和“德维纳河”(1970)两次大演习对部队和司令部是一次严格检验。演习中,军区部队和兵团充分显示了在“使用”核武器和常规武器情况下完成各种繁难任务的技能。为表彰该军区在巩固国防和武装保卫苏维埃国家的事业中所作出的重大贡献,表彰其在军政训练中所取得的成绩,在苏军建军50周年之际,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1968年2月22日颁布命令,授予红旗勋章。
历任司令:1918-1919年E.З.巴尔苏科夫、1924-1927年A.И.科尔克、1927-1931年A.И.叶戈罗夫、1931-1937年И.П.乌博列维奇(-级集团军级)、1937年И.П.别洛夫(一级集团军级)、1938-1940年M.П.科瓦廖夫(二级集团军级)、1940-1941年Д.Г.巴甫洛夫大将、1943-1945年B.Ф.雅科夫列夫中将、1949年和1949-1960年苏联元帅C.K.铁木辛哥、1946-1949年C.Г.特罗菲缅科上将、1960-1961年B.H.科马罗夫上将、1961-1964年B.A.佩尼科夫斯基大将、1964-1967年C.C.马里亚欣上将;1967年起И.M.特列季亚克上将。

白海军区
根据列宁签署的人民委员会命令,于1918年5月组建。当时辖区包括阿尔汉格尔斯克省、奥洛涅茨省、沃洛格达省、白海诸岛和北冰洋的部分岛屿。领率机关在阿尔汉格尔斯克市。其基本任务是为作战部队训练预备兵员。由于英、法、美武装干涉者对苏维埃共和国北部的入侵,于1918年8月撤销。其辖区划归彼得格勒、雅罗斯拉夫尔和乌拉尔二军区。领率机关人员被编入屏障军东北防区和雅罗斯拉夫尔军区。领率机关共和国北部的军事行动结束后,于1920年4月重新组建设,辖区包括沃洛格达省、北德文斯克省和阿尔汉格尔斯克省以及摩尔曼斯克边疆区,领率机关在阿尔汉格尔斯克市。1921年5月根据劳动和国防委员会议定撤销,其辖区划归莫斯科军区和西乌拉尔军区。北极地区从德国侵略军手中解放以后, 1944年12月15日阿尔汉格尔斯克军区(建于1940年3月)改名为白海军区。辖区起初只包括阿尔汉格尔斯克州、沃洛格达州和科米苏维埃社会主义日治共和围,后来摩尔曼斯克州、佩琴加州、卡累利阿芬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也划该军区。军区领率机又设在凯姆市。1946年3月迁至彼得罗扎沃茨克市。军区编成包括第14集团军及一些独大的兵团和部队。
白海军区协同北方舰队执行苏联北部边界的防御任务。1946年2月从军区中划出阿尔汉格尔斯克军区。1951年7月白海军区改名为北部军区,阿尔汉格尔斯克军区改名为白海军区。新的白海军区(领率机关在阿尔汉格尔斯克市)于1956年4月撤销,所属部队编入北部军区。
历任司令:1918年为Ф.E.奥戈罗德尼科夫、1920-1921年B.И.克拉耶夫斯基、1945-1948年和1951-1956年B.A、弗罗洛夫上将、1948-1949年M.C.舒米格夫上将、1949-1951年苏联元帅K.A.梅列茨科夫。

 

北部军区
1951-1960年苏联的一个军区。1951年7月,白海军区改称北部军区。军区领率机关设在彼得罗扎沃茨克。北部军区辖区包括卡累利阿-芬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1950年起为卡累利阿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和摩尔曼斯克州。1956年,阿尔汉格尔斯克州、沃洛格达州和科米苏维埃让会主义自治共和国又划归军区。1960年3月,北部军区根据国防部长训令被撤销。军区领率机关亦被撤销;其辖区阿尔汉格尔斯克州、沃洛格达州、摩尔曼斯克州和卡累利阿苏维埃让会主义自治共和国划归列宁格勒军区,科米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则划归乌拉尔军区。
历任司令:1951年6月-1954年5月为苏联元帅K.A.梅列茨科夫、1954年6月-1956年1月为B.Я.科尔帕克奇上将、1956年1月-1960年4月A.T.斯图琴科上将。

北高加索军区
根据人民委员会1918年5月4日命令组建。军区辖区包括斯塔夫罗波尔、黑海和达吉斯坦三省,以及顿河、库班和捷列克三州。尔后,军区辖区多次变动。70年代末军区辖区包括克拉斯诺达尔边疆区和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区,达吉斯坦、卡巴尔达-巴尔卡尔、卡尔梅克、北奥塞梯、车臣-印古什等5个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阿斯特拉罕州、伏尔加格勒州和罗斯托夫州。军区领率机关设在顿河畔罗斯托夫。
工农红军中的赤卫队和志愿兵部队是北高加索军区组建首批兵团和部队的基础。军区成立了兵役委员会负责领导军事工作。鉴于国内南方局势日趋紧张,北高加索军区于1918年7月19日成立了军事委员会,实际上,该委员会负责指挥北高加索的全部苏军。根据共和国革命军事委员会1918年9月11日命令,暂时撤销北高加索军区,组建南方面军。
遵照共和国革命军事委员会1920年3月31日命令北高加索军区再次组建。开始仅组建了一个军区兵役委员会,而1920年4月22日才将该委员会改编为军区领率机关。为集中指挥工农红军各部队在北高加索对积极活动的白卫军匪帮进行作战,1920年8月北高加索军区被撤销,其职责由高加索方面军野战领率机关代行。
遵照共和国革命军事委员会1921年5月4日命令,北高加索军区第三次组建。1921年5月29日,高加索方面军被撤销,部分兵团和部队编入北高加索军区。20年代,军区部队在库班河流域和北高加索参加剿匪,肃洁哥萨克富农及其它反革命匪帮,并帮助苏维埃政权机关和当地居民恢复国民经济。北高加索军区利用战争间隙阶段,对兵团(部队)进行技术改装,建立健全部队组织机构和供应体制,并创办各种军事院校。
苏德战争前夕,军区组建第19集团军及几个骑兵师,1941年10月上半月,组建第56集团军。军区提供物资补充了第9、37集团军和第57预备队集团军。 由于苏军暂时放弃军区部分领土,北高加索军区领率机关从1941年10月18日至1942年7月29日移驻阿尔马维尔,并为作战方面军培训补充兵员。1942年8月初,军区领率机关及新建兵团和部队移防格鲁吉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境内,归外高加索方面军司令指挥。1942年8月21日,北高加索军区被撤销。在其领率机关基础上组建外高加索方面军领率机关。
北高加索德国法西斯军队被歼后,遵照国防人民委员1943年7月2日命令,北高加索军区第四次组建。军区领率机关在外高加索方面军领率机关基础上组建,驻阿尔马维尔,尔后,移驻顿河畔罗斯托夫。军区继续执行为作战军队培训各种预备队的任务。军区组建的兵团和部队参加了解放乌克兰及白俄罗斯的战斗,出国作战,一直打到柏林和布拉格。其中许多兵团和部队,因战功卓著荣获各种勋章,获近卫称号和各种荣誉称号。
苏德战争结束后,遵照国防人民委员1945年7月9日命令北高加索军区分编为三个军区:库班军区(辖区为克拉斯诺达尔边疆区,军区领率机关驻克拉斯诺达尔);顿河军区和斯塔夫罗波尔军区。1946年2月初,顿河军区改称北高加索军区,而斯塔夫罗波尔和库班两军区则于1946年5月初被撤销。而后,为便于指挥军队,需要在顿河和库班河流域设两个军区。为此,1949年8月成立了顿河军区(领率机关驻顿河畔罗斯托夫)和新北高加索军区(领率机关驻克拉斯诺达尔)。1953年11月,顿河军区编入北高加索军区。
战后最初几年,北高加索军区官兵对高加索劳动人民也恢复工厂、电站等企业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并完成了本区内排除地雷、炮弹和炸弹的大量工作。70年代,军区全体官兵继续努力,改进军政训练,提高战备水平。军区许多兵团和部队参加了“德维纳河”大演习和其它许多演习,演习中,全体官兵表现出高超的战斗技能。顺利实施现代战斗的本领,以及高度的政治素质和精神心理素质。北高加索军区设有许多年事院校,为武装力量培训业务熟练的专门人材。
在苏军建军50周年之际,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于1968年2月22日颁布命令,授予北高加索军区红旗勋章,以表彰该军区在巩固国防和武装捍卫苏维埃国家的事业中做出的巨大贡献以及在军政训练中取得的优异成绩。军区许多兵团、部队和机关因军政训练成绩突出,荣获苏共中央、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和苏联部长会议颁发的奖旗、列宁诞辰纪念奖状和奖章。
历任司令:1918年A.E.斯涅萨列夫、1920年Г.Д.巴济列维奇、1921-1924年K. E.伏罗希洛夫、1924-1925年H.И.穆拉洛夫、1925-1927年И.П.乌博列维尔、1927-1930年И.П.别洛夫、1931-193年H .Д.卡希林(1935年起为二级集团军级)、1937年。.K.铁木辛哥(军级)、1937-1938年C.E.格里博夫(军级);1938-1940年B.Я.卡恰洛夫(军级);1940年M.Г.叶夫列莫夫中将、1940年Ф.И.库兹列佐夫少将、1941年И.C.科涅夫中将、1940年M.A.列伊捷尔中将、1941年Ф.H.列梅佐夫中将、1942年和]943-1944年B.H.库尔久莫夫中将、1944-1945年П.K.克雷科夫中将、1946-1948年П.A.别洛夫上将、1948-1949年B.Э.罗曼诺夫斯基上将、1949-1953年C.Г.特罗菲缅科上将、1953年H.П.普霍夫上将、1953-1958年A.И.叶廖缅科夫将(1955年3月晋升为苏联元帅)、1958-1968年И.A.普利耶夫上将(1962年4月晋升为大将)、1968-1970年A.T.阿尔图宁中将(1969年2月晋升为上将)、1970-1976年Д.И.利托夫采夫坦克兵中将(1971年2月晋升为上将);1976年5月起B.A.别利科夫坦克兵中将(1977年4月晋升为上将)。

 

滨海军区
1945-1953年苏联的一个军区。1945年9月组建。军区领率机关在远东第1方面军野战领率机关基础上组建,设在伏罗希格夫(乌苏里斯克)市。军区辖区包括滨海边疆区(不含萨马尔加河以北地区)。军区编有驻北朝鲜和关东半岛的苏军。滨海军区部队与外贝加尔-阿穆尔军区、远东军区部队负有共同保障苏联远东边境安全之使命,以及军区应有的其它任务。1945年对日战争结束后,军区进行了老兵复员和兵团、部队转为平时状态的大量工作。1953年5月,军区被撤销,其辖区和所属部队编入远东军区。历任司令:1945年10月-1947年6月苏联元帅K.A.梅列茨科夫、1947年6月-1953年5月C.C.比留佐夫上将。

波罗的海沿岸军区
遵照苏联国防人民委员1940年7月11日命令组建。军区辖区包括拉脱维亚、立陶宛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加里宁州西部地区和爱沙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1940年8月17日起)。波罗的海沿岸军区领率机关在加里宁军区领率机关基础上组建。根据苏联国防人民委员1940年8月17日命令,军区改称波罗的海沿岸特别军区。截至1978年,波罗的海沿岸军区辖区包括拉脱维亚、立陶宛、爱沙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及加里宁州;军区领率机关驻里加。
军区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爆发和苏联面临法西斯德国侵略威胁这种复杂军事政治形势之下组建的。1940年年中,拉脱维亚、立陶宛和爱沙尼亚宣告成立苏维埃政权,并申请加入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苏联最高苏维埃第7次非常会议批畦了上述申请。在此种条件下,于波罗的海沿岸组建军区,实为保卫苏联西北部陆海边疆和保卫波罗的海沿岸年轻苏维埃共和国的安全所必需。波罗的海沿岸特别军区具有重大战略意义。该军区驻军担任海防并负责掩护由东普鲁士至列宁格勒和莫斯科的极为重要的陆地方向,这就消除了利用波罗的海沿岸作为进攻苏联的有利前进基地的威胁,加大了德国法西斯军队可能的战略展开线与苏联重要工业和行政中心之间的距离,同时为波罗的海沿岸特别军区与红旗波罗的海舰队密切协同创造了条件。
1940年8月,军区编有第8、11集团军。军区驻有拉脱维亚、立陶宛、爱沙尼亚人民军,1940年9月改编为民族地方步兵军(爱沙尼亚第22军、拉脱维亚第24军、立陶宛第29步兵军),亦编入波罗的海沿岸特别军区。
1940-1941年,波罗的海沿岸特别军区进行了大量的组织和动员工作。组建新的兵团和部队(2个机械化军及其它部队)。成立了各共和国兵役委员会和地方各级兵役局。1941年5月,开始组建第27集团军野战领率机关。但是,到苏德战争爆发前夕,这些新组建的兵团和部队并未齐装满员。1941年2月起,军区采取一系列措施,进行战区准备特别是工事构筑。军区兵团和部队及各级司令部加紧实施战斗、战役和政治训练。党政工作旨在提高全体人员思想理论方面的修养,增强战斗训练的素质和巩固军人纪律。1941年初夏,围际形势急剧紧张,据侦察获悉德国法西斯军队已在与苏联毗邻的东普鲁士集结,这时军区军事委员会于6月14日批准军区某些师和独立部队向边境地带调整部署的计划, 6月18日,给所属部队下达了关于进入高级战备的训令。
截至6月22日,波罗的海沿岸特别军区辖6个步兵军、1个空降军、2个机械化军和6个筑垒地域。军区奉命以第8、11、27集团军协同红旗波罗的海舰队掩护哈普沙直至帕兰加波罗的海沿岸地区和立陶宛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陆地边界。主力集中用于防守旧东普鲁士毗邻的300公里宽的-段陆界。
苏德战争爆发后,波罗的海沿岸特别军区改编为西北方面军。
遵照苏联国防人民委员1945年7月9日命令,波罗的海沿岸军区再次组建,其辖区包括拉脱维亚和立陶宛苏维埃社会上义共和国。军区领率机关在波罗的海第1方面军野战领率机关基础上组建而戊。编入波罗的海沿岸军区的均系苏德战争年代负有盛名并参加收复苏联波罗的海沿岸地区之兵团和部队。
战后最初几年,波罗的海沿岸军区组织军队、各级司令部和机关转为平时状态,大批老兵复员退伍,兵团、部队和分队进行体制改草,恢复和新建军兵、营、车炮场、射击场、机场、坦克教练场等设施。军区部队完成了现地排雷、排除末爆航弹、地雷和其它爆炸物的艰巨任务。同时,组织了军队和各级司令部的战斗、战役和政治训练,提高了战斗堆备的水准。军区部队装备了新式武器和军事技术装备。军区十分重视研究苏德战争的经验。
苏联武装力量装备核武器,使波罗的海沿岸军区部队发生了深刻的质的变化。举区组织研究了核武器在战斗和战役中的使用原则,进行了一些实验性和研究性的演习,调整了军队和各级司令部的战斗和战役训练。60-70年代,波罗的海沿岸军区各兵团和部队参加许多演习和大演习(“第聂伯河”、“德维纳河”等),并在演习中显示具有战斗准备的高超水准。军区经常开展深入细致的党政工作,促进了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波罗的海沿岸军区设有许多军事院校,并为苏军培训了数以千计的技艺高超的专业人才。
波罗的海沿岸军区在巩固国防和武装保卫苏维埃国家的事业中做出了重大贡献,并在军教训练中取得了优异成绩,为此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1974年1月15日颁布命令,授予红旗勋章,以资表彰。军区许多兵团和部队荣获苏联勋章和苏共中央、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和苏联部长会议颁发的奖旗、列宁诞辰纪念奖状和奖章、以及苏联国防部长颁发的“勇敢和军人英勇精神”奖章。
历任司令:1940年A.Д.洛克季奥诺夫上将、1940-1941年Ф.И.库兹涅佐夫中将(1941年2月晋升为上将)、1945-1954年И.X.巴格拉米扬大将、1954-1958年A.B.戈尔巴托夫上将(1955年8月晋升为大将)、1958-1959年П.И.巴托夫大将、1959-1963年И.И.古萨科夫斯基坦克兵中将(1960年5月晋升为上将)、1963-1971年为Г.H.赫塔古罗夫上将(1968年2月晋升为大将)、1971-1972年为B.Л.戈沃罗夫上将、1972年7月起A.M.马约罗夫上将(1977年10月晋升为大将)。

“转贴自苏联主义网www.cccpism.com”

草原军区
1943年和1945-1946年苏联的一个军区。
1943年4月15日在预备队方面军野战领率机关及其军队的基础上组建而成。军区辖区包括沃罗涅日州、库尔斯克州、坦波夫州和罗斯托夫州。军区领率机关设在沃罗涅日市。军区按方面军野战领率机关的编制行使职能,是最高统帅部大木营预备队的预编组织。到5月1日,军区编有第24、27、46、47、53、66集团军,近卫坦克第5集团军、空军第5集团军及一些独立部队和兵团。草原军区的任务是不让敌人从奥廖尔和别尔行罗德方面向东实施可能的突破。为此目的,军区构筑了罗索什诺耶、白科洛杰济防御地区,并准备实施反突击和转入反攻。军区完善了各防御地区,各部队和兵团完成了人员补充。指挥人员的选配受到特别重视。1943年7月10日,草原军区改称草原方面军。
1945年7月,在哈萨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境内建立了草原军区。军区领率机关系在突击第4集团军野战领率机关的基础上组建而成,设在阿拉木图。军区包括已撤销的中亚军区(第一次组建)部分辖区,即哈萨克共和国(不含阿克纠宾斯克州、古里耶夫州、西哈萨克州)。军区在解散后各兵团和一些教导部队、使军队转入平时状态、复员超龄军人及组织和平条件下的军政训练方面,做了大量工作。1946年2月,草原军区改为地方军区,1946年5月5日撤销。军区辖区和所属部队转归土耳其斯坦军区。
历任司令:1943年4-5月M.M.波波夫上将、1943年6月M.A.列伊捷尔上将、1943年7月И.C.科涅夫上将、1945年7月-1946年5月П.C.库尔巴特金中将。

第比利斯军区
1945-1946年苏联边防军区之一。历任司令:1945年7月-1946年4月C.Г.特罗菲缅科上将、]940年4-5月M.И.奥济明中将。

东西伯利亚军区
最初是根据列宁1918年5月4日签署的人民委员会491号法令建立的。当时辖区包括阿穆尔州、滨海州、堪察加州和萨哈林岛(库页岛)。领率机关设在哈巴罗夫斯克(伯力)市。对白卫军和暴乱的捷克白军的斗争一开始,军区所属部队和领率机关人员就先后编入格罗杰科沃方面军和乌苏里方面军,因而军区实际上已撤销,1920年3月28日再次建立,辖区包括叶尼塞斯克省和伊尔库茨克省。司令部设在伊尔库茨克市。1920年10月19日,驻雅库特省和外贝加尔省部分地区的部队和机关也并入该军区。在摧毁远东的反革命基地后,于1923年1月撤销,其辖区划归西西伯利亚军区。1945年10月1日重新建立,辖区包括伊尔库茨克州、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雅库特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和图瓦自治州。领率机关在第50集团军野战领率机关的基础上建立,设在伊尔库茨克。
东西伯利亚军区于1953年5月撤销。其辖区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和图瓦自治州划归西西伯利亚军区,雅库特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和伊尔库茨克州划归外贝加尔军区。军区第二次组建后的历任司令:1945-1947年П.Л.罗曼年科上将、1947-1950年Г.Ф.扎哈罗夫大将、1950-1951年И.B.古谢夫上将、1951-1953年И.B.博尔金上将。

顿河军区
曾设立于1945年7月-1946年2月(第一次组建)和1949年8月-19533年11月(第二次组建),在北高加索军区(第二、四次组建)划分时组建。辖区有罗斯托夫州、斯大林格勒州和阿斯特拉罕州。军区领率机关和司令部设在顿河畔罗斯托夫。顿河军区履行内地军区职责。1946年2月4日高加索军区第四次组建时,顿河军区改为为北高加索军区。1953年11月9日高加索军区第5次组建时,编入北高加索军区。
历任司令:1945年7月-1946年2月П.A.别洛夫上将、1949年8月-1952年1月B.Э.罗曼诺夫斯基上将、1952年1月-1953年11月H.Д.扎赫瓦塔耶夫上将

伏尔加河沿岸军区
根据人民委员会1918年5月4日法令组建。军区辖区最初包括奔萨、辛比尔斯克、萨拉托夫、萨马拉、阿斯特拉罕省和乌拉尔州。尔后,其辖区边界多次改变。1978年,军区辖区包括俄罗斯联邦的古比雪夫、奥伦堡、萨拉托夫、乌里扬诺夫斯克和奔萨州,以及鞑靼、巴什基尔、马里、莫尔多瓦和楚瓦什自治共和国。军区领率机关设在古比雪夫。
该军区是在苏维埃共和国同外国武装干涉军和国内反革命联合势力进行激烈斗争条件下,是在革命的命运,根据列宁的判断,将取决于“喀山-乌拉尔-萨马拉战线”之时组建的。在此种复杂情况下,军区领率机关顺利完成了组织和实施动员,新部队的组建,人员训练和将部队派赴各作战地域等任务”
1919年8月,遵照共和国革命军事委员会命令,军区组建了共和国预备军。同时军区进行了指挥员的训练。国内战争进程中,伏尔加河沿岸军区组建的并在东方面军屡建战功的许多兵团调南方面军和其他方面军,继续对反革命势力作战。
遵照人民委员会1920年4月20日决定,由伏尔加河沿岸军区辖区中划出伏尔加河中下游左岸军区,其辖区包括萨马拉、阿斯特拉罕、奥伦堡、察里津省和乌拉尔州,军区主要任务是向土耳共斯坦方面军提供人员补充和物资供应。对地主资产阶级波兰的战争一爆发,伏尔加河中下游左岸军区就不断将预备兵员派赴西方面军和西南方面军。伏尔加河中下游左岸军区在继续为作战方面军培训各种预备队的同时,于1920年上半年着手将所属部分军队转为劳动集团军。例如,土耳其斯坦方面军第4集团军转隶该军区不久,即被改编为革命劳动第2集团军,司令部驻萨拉托夫。1921年9月,伏尔加河中下游左岸军区被撤销,其辖区和所辖驻军编入伏尔加河沿岸军区。
苏维埃共和国许多著名党、国务、军事活动家和国内战争英雄如B.K.布柳赫尔、B.B.古比雪夫、B.И.梅日劳克、И.И.梅日劳克、M.H.图哈切夫斯基、M.B.伏龙芝、B. .И.恰帕耶夫(夏伯阳)、H.M.什韦尔尼克等在国内战争年代伏尔加河沿岸军区参加了军区组建、全体官兵的教育训练、兵团和部队的指挥。国内战争结束后伏尔加河沿岸军区部分军队参加阿斯持拉罕、察里津、萨拉托夫、萨马拉各省和国内其他地域的剿匪,并参加平定喀琅施塔得叛乱(1921)和中亚巴斯马赤匪帮。1923-1924年,军区将部队改为混编体制(基干制和地方民兵制相结合)。这时还组建了民族军队(加尔梅克和巴什基尔骑兵兵团)。尔后数年,所有各师均改为统一的组织编制。军区部队进行了技术改造提高了战术和射击训练水平。
二战前,伏尔加河沿岸军区采取各种措施,以便进一步提高军队的战斗准备水准。截至1939年底,所有特种兵师和部队均改为基干制。1940-1941年,军区进行了组建、训练和向各边防军区派遣新编部队的大量工作。譬如,1941年6月,第21集团军在本区组建完毕,并被派往西部方向作战。苏德战争初期及其进程中,组训和派遣新编部队的工作更加繁重。数十个兵团和部队,数千个各种补充分队,数万名训练有素、无限忠于让会主义祖国的官兵源源被派赴前线。捷克斯洛伐克人民军的第一批部队就是在军区组建的。战争时期,军区驻有145所高、中级军校,为苏军培训了大批指挥、政工和技术干部。在军区组训的许多军、兵团对德国法西斯占领军作战屡建战功,因而荣获最高奖赏。
战胜法西斯德国之后,伏尔加河沿岸军区进行了整编,将所属兵团和部队,各级军事机关改为平时编制。同时安排军队进行有计划的军政训练,并改进了训练基地的设备和器材。军区十分重视战争经验的研究和总结,并将其运用到军队、各级司令部和军校训练实践中去。50年代,各军事领域发生的根本变革,新式武器和新的军事技术装备的出现急剧地改变了军区部队训练性质,要求掌握使用核武器条件下的作战方法。60-70年代,军区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和研究性演习。按苏联国防部计划实施的演习中,军区兵团和部队表现出高度的战斗力和高超的战斗技能。伏尔加河沿岸军区有18所(1978)各种专业军校,为武装力量培训各级军官。曾在这些军校受训的有许多人后来成为军事首长:B.Ф.托卢布科大将、K.A.韦尔希宁空军主帅、O.A.洛西克装甲兵元帅、A.И.波克雷什金空军元帅、H.A.加根、Д.A.德拉贡斯基、И.C.波尔宾等将军,以及航天员Ю.A.加加林和Г.B萨执法诺夫。
伏尔加河沿岸军区的全体官兵以“身居列宁故乡,就要象列宁那样服务和工作”为座右铭,再接再厉继续提高自己的军政素质。伏尔加河沿岸军区在巩固国防和武装保卫苏维埃国家的事业中作出了重大贡献,并在军政训练中取得了优异成绩,为此,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1974年1月15日命令授予红旗勋章,以资表彰。军区许多兵团和部队荣获苏联各种勋章和苏共中央、最高苏维埃主席团、苏联部长会议颁发的奖章、列宁诞辰纪念奖状和奖章,以及苏联国防部长颁发的“勇敢和军人英勇精神”奖旗。
历任司令:1918年A.Ф.多尔古申、1918-1919年И.И.梅日劳克、1919年И.Л.科甘、1919-1920年И.A.彼得里亚耶夫、1920-1921年B.И.戈尔德贝格、1921-1923年Д.П.奥西金、1923-1924年C.B.马尔切夫斯基、1924-1927年A.И.谢佳金、1927-1931年Г.Д.巴济列维奇、;1931-1932年B.M.沙波什尼科夫、1932-1935年И.Ф.费季科(1935年9月22日起为二级集团军级)、1935-1937年П.E.德边科(二级集团军级)、1937年苏联元帅M.H.图哈切夫斯基、1937年M.Г.叶夫列莫夫(军级);1937-1938年П.A.布良斯基赫(军级)、1938-1939年K.A.梅列茨科夫(军级)、1939-1940年T.И.舍瓦尔金(军级.1940年6月起为中将)、1940-1941年B.Ф.格拉西缅科中将、1941年M.T波波夫少将、1941-1944年C.A.加里宁中将、1944-1945年M.C.霍津上将、1945-1946年Г.H.戈尔多夫上将、1946-1950年D.A.尤什克维奇上将、1950-1953年Г.H.佩列克列斯托夫中将、1953-1957年B.И.库兹涅佐夫上将、1957-1960年D.H.科马罗夫上将、1960--1961年A.T.斯图琴科上将、1961-1963年И.Г.巴甫洛夫斯基上将、1963-1965年H.Г.利亚先科上将、1965-1968年H.B.奥加尔科夫上将、1968-1971年A.M.帕尔希科夫上将、1971-1975年Ю.A.瑙缅科中将(1971年11月晋升为上将)、1975-1977年П.Г.卢舍夫坦克兵中将(1976年2月晋升为上将);1977年11月起B.H孔奇茨中将(1978年2月晋升为上将)。

高尔基军区
1945-1946年和1949-1953年苏联的内地军区之一。1945年6月第一次组建,辖区包括高尔基州、伊万诺夫州、科斯特罗马州和莫尔多瓦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领率机关在高尔基市。苏德战争后,在军队复员方面,在将部队和兵团转入和平状态和组织它们进行系统军事训练方面,军区做了大量工作。1946年2月,改编为地方军区,1946年5月撤销。其辖区内各州划归莫斯科军区和伏尔加河沿岸军区。1940年6月,军区第二次建立。除以前辖区外,又划入基洛夫州、马里和楚瓦什两个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高尔基军区执行了内地军区所特有的任务。1953年5月撤销。
历任司令:1945-1949年И.K.斯米尔诺夫中将、1949-1953年B.И.谢尔巴科夫中将。

哈尔科夫军区
根据乌克兰工农临时政府军事处1919年1月27日命令组建。军区兵役委员会履行指挥军区的职能。军区辖区包招哈尔科夫、叶卡捷琳诺斯拉夫、波尔塔瓦、切尔尼戈夫四省(1919年12月前),1919年12月起又包括塔夫里亚、顿涅茨克两省。1920年2月军区兵役委员会同乌克兰后备军司令部合并。1921年1月后备军解散之后,哈尔科夫军区领率机关便成了独立单位,由军区司令领导。1922年4月哈尔科夫军区撤销,其部队由乌克兰和克里木武装力量司令指挥。
1935年,根据苏联国防人民委员5月17日命令,重新组建哈尔科夫军区。军区辖区包括哈尔科夫州、顿涅茨克州,1939年10月以前,辖区包括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州和克里木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 1939年10月起,又包括苏梅波尔塔瓦、伏罗希洛夫格勒、斯大林诺(顿涅茨克)和切尔尼戈夫诸州。由于德国法西斯军队暂时占领了乌克兰,因此根据苏联国防人民委员部1041年11月26日命令,撤销了哈尔科夫军区。军区辖区被苏联军队解放之后根据苏联国防人民委员1943年9月25日命令,再次组建哈尔科夫军区,其辖区包括哈尔科夫、伏罗希洛夫格勒、斯大林诺、波尔塔瓦、苏梅、切尔尼戈夫、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扎波罗热诸州和克里木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1046年2月哈尔科夫军区改为哈尔科夫地方军区,隶属基辅军区。1946年6月撤销,其部队和辖区转归基辅军区。
历任司令:1921年1-2月Ф.M.奥尔洛夫、1921年3-6月P.П.埃德曼、1921年6月-1922年4月A.И.科尔克、1935年7月-1937年8月И.H.杜博沃伊(二级集团军级)、1937年9月-1938年2月C.K.铁木辛哥(二级集团军级)、1938年2-4月Ф.A.叶尔沙科夫(师级)、1938年4月-1940年5月K.K.斯米尔诺夫(军级)、1940年5-12月为M.П.科瓦廖夫中将、1940年12月-1941年6月A.K.斯米尔诺夫中将、1941年6-10月A.H.切尔尼科夫少将、1941年10-11月B.И.库兹涅佐夫中将、1943年9-12月Я.T.切列维琴科上将、1943年12月-1944年3月B.Ф.格拉西缅科中将、1944年3-6月C.A.加里宁中将、1944年6月-1945年7月П.C.库尔巴特金少将(1944年11月2日晋升为中将)、1945年7月-1946年6月И.B.秋列涅夫大将。

“转贴自苏联主义网www.cccpism.com”

基辅军区
根据乌克兰军事人民委员1919年3月12日命令成立。当时辖区包括基辅、切尔尼戈夫两省及从白卫军和武装干涉者手中逐渐解放的右岸乌克兰其他诸省。后来辖区迭有变动。至1977年,辖区包括乌克兰伏罗希洛夫格勒、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顿涅茨克、基辅、基洛夫格勒、波尔塔瓦、苏悔、哈尔科夫、切尔卡瑟和切尔尼戈夫诺州。领率机关设在基辅。
国内战争年代,军区在向国内外反革命势力斗争的复杂条件下执行任务。主要担负组织动员、组建所部队和对全体人员进行军事训练工作。至1919年6月,共组建和训练了1个旅、6个团及炮兵和其他部(分)队。同时还开办了红色指挥员训练班,飞行员和航空专业人员学校。1919年8月,由于邓尼金军队进逼基辅,军区部队编入作战军队。领率机关移驻莫斯科,后撤销。1920年1月23日,奉共和国革命军事委员会命令,重建基辅军区。同乌克兰地方党、政组织一起,为红军动员预备队、组织抗击弗兰格尔和波兰白匪军,做了大量工作。1920年12月22日,根据乌克兰武装力量司令第18号命令,将西南方面军和基辅军区领率机关合并为基辅军区领率机关。军区编成内有在国内战争各战线荣立战功的英雄的锡瓦什步兵第15师,萨马拉-乌里扬诺夫斯克步兵铁24师、恰帕耶夫步兵第25师,红旗沃伦步兵第45师,步兵第44、58、60师,红色哥萨克骑兵第1军,步兵第23、55旅,独立步兵第20、41旅,稍后又辖骑兵第14师和其他兵团、部队。许多兵团的指挥员是国内战争时期著名的军事首长,有:B.H.博任科、O.И.戈罗多维科夫、И.H.杜博沃伊、Л.E.德边科、B.И.基克维泽、Г.И.科托夫斯基、H.Г.克拉皮维场斯基、И.C.洛卡托什、C.K.马齐列夫斯基、A.Я.帕尔霍缅科、B.M.普里马科夫、H.A.邵尔斯等。
国内战争结束后,军区进行超龄军人复转,组织军事训练。在原指挥员训练班基础上,建立了一些二年制军事学校。同时,部分部队进行肃清马赫诺和彼特留拉残匪的战斗。1922年4月,军区撤销。所属部队转隶乌克兰和克里木武装力量司令。1922年6月,以这支武装力量为基础,组建乌克兰军区。1924-1925年军事改革时期以及以后几年,乌克兰军区采取了重大的组织措施:所有步兵和骑兵师改行统一的组织编制,改编炮兵部队,实行正规部队和地方民兵部队的混合体制,健全军区机关。同时,军区部队和军事院校全体人员还大力协助地方行政机关巩固苏维埃政权,镇压反革命分子的顽抗,兴建工业企业,建立集体农庄。头几个五年计划期间,基于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成就,乌克兰军区建立了苏联第一批机械化、坦克和航空兵部队、兵团,为更有效地指挥部队,根据苏联国防人民委员部1935年5月17日命令,以乌克兰军区为基础,成立了基辅和哈尔科夫两军区。至1937年,基辅军区部队在数量和技术装备方面一直居苏军首位。共有10个军(5个步兵军、3个骑兵军、1个机械化军和1个航空兵军),8个机械化旅、1个坦克旅、9个航空兵旅、1个空降兵旅及其它兵团和部队。西南国境的一些重要地段还构筑了7个筑垒地域。军区经常举行试验演习,研究和检验部队的新编制,研究各种战斗条件下新式军事技术装备和兵器的运用,改进协同动作的组织方法。基辅军区大演习(1935)具有重要意义。这次演习首次研究和检验了大纵深战役的新理论,在世界军事实践中第一次空降了一个伞兵团。20年代后半期,由于法西斯德国军国主义化及其对苏联进攻的威胁日益增以基辅军区同北它西部边境军区一样,对于苏联国防愈益重要。为此,1938年7月26日,根据工农红军总军事委员会的决议,基辅军区改为基辅特别军区。组建了4个集团军胖,后分别改为第5、6、12集团军和骑兵集团军群。在法西斯侵略威胁不断增加的情况下,1938年秋,军区部分部队进入战斗准备,向国境线开进,以便按照1935年的苏捷互助条约援助捷克斯洛伐克。1939年9月,由军区机关和部队组建的乌克兰方面军,参加了苏军解放西乌克兰的进军。1940年夏,军区部队解放了1918年罗马尼亚王国从年轻的苏维埃共和国手中非法侵占的比萨拉比亚和布科维纳北部。军区许多兵团和部队还参加了1939-1940年苏芬战争。由于作战英勇和出色完成了指挥部赋予的任务,步兵第7师、榴弹炮第137团和加农炮第320团荣获红旗勋章,3千余军人荣获勋章和奖章,48人荣获苏联英雄称号。
1939-1941年,军区继续在边境构筑防御工事,组建新的兵团和部队,向时继续改进部队的训练和教育体制。至1941年6月22日在基辅特别军区编成内共有11个步兵军、8个机械化军和1个骑兵军(计30个步兵师、2个山地步兵师、2个骑兵师、2个摩托化师和16个坦克师)。军区编成内还有1个空降兵军(辖3个空降兵旅)和12个筑垒地域;空军有10个航空兵师。是西部边境备军区中编成最强的军区。所部第5、6、26、12集团军,部署于西部边境860公里正面,用以掩护西南方向。但同其它许多军区一样,该军区亦未能完成更新兵团和部队的技术装备、补充兵员及改装训练工作。
苏德战争开始后,以基辅特别军区为基础,组建了西南方面军。但军区仍进行了一段时间工作,筹建预备队,保障向前线输送武器、战斗技术装备、燃料和粮食。军区领率机关还采取措施,向后方转移物资,疏散军用仓库和基地,支援地方党政机关向东部地区搬迁工厂。1941年9月10日,根据最高统帅部大本营决定,基辅特别军区机关再度撤销,部队和机关转属西南方面军。1943年秋,随着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领土从法西斯侵略者手中的逐步解放,建立了地方军事指挥机关,根据苏联国防人民委员部1943年10月15日命令,基辅军区复建。直到苏德战争结束,基辅军区一直担负动员预备役军人,组建和训练补充连,保障军事运输,负责恢复工作,在苏军解放的乌克兰共和国领土内建立兵役委员含和其他军事机构等任务。
对法西斯德国战争胜利后,军区为部队转入平时编制,为兵团和部队准备常驻营地,修复和新建军营、野营、车场、靶场、机场、坦克教练场等设施,做了大量工作。同时组织部队开展有计划的军政训练。军区十分注意研究和总结战争经验,并结合部队不断装备新式军事技术装备的情况,将这些经验运用于部队和司令部的训练实践。
苏联武装力量装备火箭核武器和其他新式技术装备,使军区部队也发生了深刻的质变。广大官兵日益熟练掌握新式技术装备和武器,不断提高组织和实施现代化战斗、战役的知识和技能。军区和战前时期一样,不懈地探索作战的新方法。所属坦克部队是苏军最早能克服宽大江河障碍的部队之一。60-70年代,军区多次举行大规模的试验、研究演习。军区兵团和部队在“第聂伯河”大演习和其他许多演习中,显示了高超的军人技能。经常进行的目的明确的党政工作,对军区兵团和部队顺利完成加强战备的任务,有很大促进作用
军区在其全部历史中一贯是造就军官干部的真正场所。全区共有各类军事院校20余所。军事院校和训练班为苏联武装力量培训了数万名军官。在这里学习的,许多人后来成为统帅和军事首长,其中有大将H.Ф.瓦图京和И.Д.切尔尼亚霍夫斯基,炮兵元帅Ю.И.巴扎诺夫和Г.Ф.奥金佐夫,以及И.H.阔日杜布、A.Г.克拉夫琴科、И.B.潘菲格夫等将军。约有5百名军区军事院校培养的学员成为苏联英雄。
为表彰基辅军区对巩固国防和武装保卫苏维埃国家所做出的重大贡献,以及在军政训练中所取得的成绩,友庆祝苏军建军50周年之际,1968年2月22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出发布命令,授了该军区红旗勋章。所属许多兵团和军事院校荣获政府奖。许多兵团、部队和军事院校荣获苏共中央、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和苏联部长会议颁发的奖旗、列宁诞辰纪念奖状和奖章。一些在演习中成绩卓著的部队,荣获苏联国防部长颁发的“勇敢和军人英勇精神”奖状。
历任司令:1919年M.C.波格丹诺夫、1920年B.B.亚古舍夫斯基、1920年B.B.沙拉波夫、1921年和1924-1925年A.И.叶戈罗夫、1921年H.H.佩京、1921-1922年和1925-1937年H.З.亚基尔、1922-1924年M.B.伏龙芝、1937-1938年И.Φ.费季科(二级集团军级)、1938-1939年C.K.铁木辛哥(二级集团军级,1939年2月8日晋升为一级集团军级)、1940-1941年Г.K.朱可夫大将、1941年M.П.基尔波诺斯中将(1941年2月22日晋升为上将)、1941年B.Ф.雅科夫列夫中将、1943-1944年B.B.科夏金中将、1944-1945年B.Ф.格拉西缅科中将、1945-1953年A.A.格列奇科上将、1953-1960年B.И.崔可夫大将(1955年3月11日晋升为苏联元帅)、1960-1965年П.K.科舍沃伊上将(1964年4月13日晋升为大将)、1965-1967年И.И.雅库鲍夫斯基大将、1967-1969年B.Г.库利科夫上将、1969-1975年Г.И.萨尔马诺夫中将(1970年4月20日晋升为上将)、1975年起И.A格拉西莫夫上将。

“转贴自苏联主义网www.cccpism.com”

加里宁军区
1938年7月成立。辖区包括加里宁州和雅罗斯拉夫尔州。领率机关设在加里宁市。苏芬战争时期,担任训练作战部队预备队任务。1940年7月11日撤销,军区领率机关用于组建波罗的海沿岸军区。
历任司令:1938-1939年И.B.博尔金(师级,1939年2月晋升为军级)、1939-1940年B.Ф.雅科夫列夫(二级集团军级,1940年5月起为中将)。

喀尔巴阡军区
根据苏联国防人民委员1945年7月9日命令组建。军区领率机关是在乌克兰第4方面军野战领率机关基础上组建的。军区辖区最初包括斯坦尼斯拉夫州(1962年起为伊万诺-弗兰科夫斯克州)、捷尔诺波尔州、切尔诺夫策州、文尼察州、外喀尔巴阡乌克兰(1946年1月22日起为外喀尔巴阡州)和卡缅涅茨-波多利斯基州(1954年起为赫梅利尼茨基州,不含别列兹多夫、波隆诺耶、舍佩托夫卡、伊贾斯拉夫利和斯拉武塔地区)。军区领率机关设在切尔诺夫策。编入军区的多为原乌克兰第4方面军兵团和部队,以及利沃夫和基辅军区调出的一些后勤部队和机关。
军区组建后完成下列任务:超龄老兵的复员退伍,部队转为平时体制,州、市、区兵役局的组建和军营、住宅、兵营、射击场等设施的恢复和新建。军区官兵对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西部各州人民在被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恢复方面给予了支援。部队开展有计划的军政训练。这一时期,军区全体官兵之所以能顺利完成各项任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军区各级政治机关有针对性地进行了思想教育工作,这些政治机关在1945-1946年期间是出担任喀尔巴阡军区政治部主任的Л.И.勃列日涅夫少将领导的。
权据苏联部长会议1946年5月3日决定,利沃夫军区和喀尔巴阡军区合并为统一的喀尔巴阡军区,其领率机关设在利沃夫。喀尔巴阡军区新辖区包括沃伦、罗夫诺、日托米尔、文尼察、赫梅利尼茨基、捷尔诺波尔、利沃夫、伊夫诺-弗兰克夫斯克、切尔诺夫策和外喀尔巴阡等州。军区编有:萨马拉-乌里扬诺夫斯克别尔季切夫铁军步兵师和荣获苏沃洛夫勋章、库图佐夫勋章、波格丹.赫梅列尼茨基勋章的红旗恰普林坦克团,以及苏德战争年代战功卓著的其他兵团利部队。
战后年代,喀尔巴阡军区同其他军区一样继续提高部队的野战和空战素养,继续改进战术、射击和专业训练。军区十分重视研究和总结战斗经验,并根据己变化的条件,将其运用于部队和司令部训练的实践中去。同时采取了使部队保持常备不懈的许多措施。军区工兵完成了现地排雷的繁重工作。军区数百名官兵在排雷作业中表现英勇顽强,荣获各种勋章和奖章。
苏联武装力量发展的新阶段是同军队装备核武器和现代军事技术装备密切相关的,这一新阶段也使军区部队发生了深刻的质的变化。军区官兵卓有成效地掌握新式武器和军事技术装备,不断提高组织与实施现代战斗和战役知识和技能。喀尔巴阡军区在使用新式武器进行作战问题的研究方面占显著地位。1953年秋季,军区在司令苏联元帅И.C.科涅夫指挥下实施了一次以寻求在使用现代武器条件下作战方法为目的的演习。苏联元帅Г.K朱可夫和作为调理员的И.B.库尔恰托夫、C.П.科罗廖夫院士参加了演习的准备与实施。军区兵团和部队参加了“伏尔塔瓦”演习(1966)、“第聂伯河”大演习(1967)、“涅曼河”演习(1968)、“德维纳河”大演习(1970)和。“喀尔巴阡”演习(1977),显示出高超的战斗位能。
喀尔巴阡军区官兵同社会主义国家兄弟军队结下牢不可破的友谊。因为军区地处苏、波、捷、匈、罗各国边界的接合部,就更加促进了这一友谊。深受社会主义国际主义精神教育的喀尔巴阡军区全体官兵根据匈牙利革命工农政府向苏联政府提出的请求,了1956年帮助兄弟的匈牙利人民粉眸了反革命势力在国内复辟资本主义的企图。1968年,喀尔巴阡军区部队在5个社会主义国家军队之编成内出兵捷克斯洛伐克,目的在于捍卫其社会主义制度免遭反革命侵犯,这一行动是国际团结的光辉范例,符合国际工人阶级、社会主义友好国家的共同利益,并符合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阶级利益。
喀尔巴阡军区在巩固苏维埃国家的国防事业中作出了巨大贡献,并在军政训练中取得了优异成绩,为此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1974年1月15日发布命令,授于该军区红旗勋章,以资表彰。许多部队和兵团荣获各种勋章和苏共中央、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苏联部长会议颁发的奖旗、列宁诞辰纪念奖状和奖章,以及苏联国防部长颁发的“勇软和军人英勇精神”奖章。
历任司令:1945-1946年A.И.叶廖缅科大将、1946-1951年K.H.加利茨基上将、1951-1955年苏联元帅И.C.科涅夫、1955-1958年П.И.巴托夫大将、1958-1964年A.Л.格特曼坦克兵上将(1964年4月晋升为大将)、1964-1967年П.H.拉先科上将、1967-1969年B.З.比夏林上将、1970-1973年Г.И.奥巴图罗夫坦克兵中将(1970年4月晋升为上将);1973年7月起B.И.瓦连尼科夫上将(1978年2月晋升为大将)。

“转贴自苏联主义网www.cccpism.com”

喀山军区
1945-1946年苏联内地军区之一。领率机关于1945年8月在第48集团军野战领率机关的基础上组建,设在喀山。军区辖区包括基洛夫州和鞑靼、乌德穆尔待、马里、楚瓦什4个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执行内地军区的任务。苏德战争结束后,由于部队和兵团复员,转入和平状态,1946年2月改编为喀山地方军区,后于5月撤销,其辖区和部队转隶伏尔加河沿岸军区。喀山军区历任司令:1945年10月前П.И.利亚平中将,后为H.И.古谢夫上将。

列宁格勒军区
前身为1918年8月20日成立的工农红军彼得格勒军区。当时辖区包括彼得格勒、诺夫哥罗德、普斯科夫、奥洛涅茨和切列波韦茨五省。1924年2月1日,根据苏联革命军事委员会命令,改称列宁格勒军区。尔后辖区迭有变动。至1977年,辖区包括列宁格勒、摩尔曼斯克、阿尔汉格尔斯克、沃洛格达、普斯科夫、诺夫哥罗德诺州和卡累利阿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利国。
1917年10月26日(11月8日),列宁委派苏维埃政府成员B.A.安东诺夫-奥夫谢延科担任早在俄国时就有的波得格勒军区指挥。因军区司令部由旧俄军官组成,图谋抗拒新任司令的命令,故有关红军部队组建和战斗行动指挥的主要工作,当时由彼得格勒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总司令部负责(后这项工作在全俄红军组建委员会领导下进行)。1918年1月,彼得格勒开始组建红旗第1军。1月25日,彼得格勒卫戊部队和赤卫队中的共产党员举行会议,创订了吸收该市士兵和劳动者参加红军部队的具体措施,从而推动了这项工作的开展。1918年2月,凯撒德国军队向普斯科夫、雷瓦尔(塔休)和纳尔瓦等地展开进攻对彼得格勒造成直接威胁,军区革命部队和工人武装队进行了顽强抗击。在这次战斗中,首批组建的红军部队得到了巩固和锻炼。1918年3月19日,根据军区新任司令K C.叶列梅耶夫的命令,解散了军区司令部这个旧俄军队的领率机关,于翌日成立了第一个苏维埃军区-工农红军彼得格勒军区。军区自成立以后,为组建红军部队和训练预备队做了大量工作,同反革命的阴谋和叛乱进行斗争,担负了警卫重要的苏维埃机关和工业企业的任务。1918年4月,本区共组建了127支红军部队,总计4.9万人。当时,军区已改为彼得格勒劳动公社兵役委员会、隶属雅罗斯拉夫尔军区。1918年9月仍恢复为彼得格勒军区。
根据苏维埃政府关于对劳动者实行义务兵役制和普及军事训练的决定,军区组建了大兵团和军团。为组织彼得格勒接近地的防御,在卡累利阿地峡、纳尔瓦和普斯科夫方向组建了第7集团军,它对保卫彼得格勒起了决定性作用。军区所属部分部队调入第6集团军,转隶雅罗斯拉夫尔军区。组建了3个贫农模范团、预备队第1师、若干区工会预备团及其他各种部队。其中多数部队先后大部开赴国内战争前线。1919午春秋两李,为粉碎尤登尼奇军队,军区为前线训练和输送了数万名战士,其中共产党员5千余名,共青团员约3千名。1920年11月,军区部分人员被派赴劳动战线,与处于破坏状态的经济和疾病作斗争。1921年3月,军区兵团和部队参加了平定喀琅施塔得反苏叛乱,1922年,参加了粉碎芬兰白卫军对苏维埃氏果利阿的入侵。
1923年9月3日,成立了彼得格勒军区革命军事委员会,集中对部队实施军政领导。1924-1925年,所属部队改为地方民兵制和基干制相结合体制,展开了有计划的军政训练。20-30年代,列宁格勒军区多次举行演习,检验和核准新的条令、教令理论原理。1926年大演习中,民兵第20、56师显示了良好的战斗素质。1926年6月举行了一次专业演习,演练了列宁格勒的防空、防化科目。城市居民首次广泛参加了这一演习。1935-1936年的演习,为组织和实施大纵深战役(战斗)及在战役纵深作战则使用大型骑兵机械化兵团,提供了宝贵经验。这些演习,大大提高了军区部队的训练水平,增长了指挥人员的战役战术素质,完善了部队的编制和指挥体制。列守格勒军区所取得的经验在其他军区部队中被广泛运用。30年代曾在军区服过役的许多有才能的指挥员,后来都成为苏军著名的军事首长和统帅,如Г.A.沃罗热伊金、H.П.沃罗诺夫、M. B.扎哈罗夫、K.K.罗科索夫斯基、Ф.И.托尔布欣等。战前,军区各种陈旧武器迅速得到更新。许多兵团和部队因在掌捏新式技术装备方面成绩显著,荣获勋章和荣誉革命红旗。1939-1940年间的冬季,芬兰反动政府受法西斯德国及英、法、美统治集团唆使,挑起苏芬武装冲突,本区部队经受了艰苦战斗考验。鉴于苏联面临法西斯德国进攻的威胁,1940年下半年起,军区在加强部队战斗准备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特别重视组建新的机械化和航空兵兵团、部队,换装新式坦克和飞机。军区十分重视加强本区特别是列宁格勒的防空。采取了巩固军区西北边境的措施。建筑部队、工程兵部队和其他一些分队,参加了筑垒地域的构筑。尽管如此,军区部队的组织措施和技术改装在苏德战争爆发前,仍未能全部完成。根据掩护计划规定,军区部队担负雷巴奇半岛至芬兰湾一线的苏芬园境、爱沙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沿岸地带和汉科半岛的防御任务;在濒海侧翼,与北方舰队、红旗波罗的海舰队进行协同。
苏德战争爆发后,列宁格勒军区于1941年6月24日改为北方面军,后于1941年8月23日被分为卡累利阿方面军和列宁格勒方面军。北方面军与此后的列宁格勒方面军领率机关,除执行指挥部队战斗这一基本任务外,还继续履行军区兵役机关的职能:征集预备役军人,组建新兵团和部队。这些兵团和部队有很多是志愿兵,首先是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为对志愿(义勇)部队实施领导,成立了列宁格勒民兵集团军军事委员会和司令部。在与德国法西斯侵略者的激烈战斗中,列宁格勒方面军部队与红旗波罗的海舰队共同守住了列宁格勒,协同其他方面军突破了对列宁格勒的封锁,粉碎了包围列宁格勒和诺夫哥罗德的敌军,并参加了解放被法西斯侵略者占领的苏联波罗的海沿岸的战斗。
1945年7月,列宁格勒方面军野战机关改编为列宁格勒平区领率机关。军区部队在短时期内转为平时编制,开始按计划进行训练,掌握新式武器和军事技术装备,在靶场和训练中心检验新的射击教程、条令、教令草案。战后,所属部队为不断提高战斗素养,参加了国防部和陆海军总司令实施的许多活动,如“德维纳河”和“北方”等大演习。目的明确的日常党政工作,促进了军区兵团和部队战斗战备任务的顺利完成。军区工兵在战后进行了大量工作,清除地雷和弹药总面积达4.5万平方公里,发现和销毁地雷约1200万颗,炮弹、航空炸弹和榴弹2000万发(枚)。有474名军人因在清雷中表现了英勇无畏精神,荣获勋章和奖章。军区部队全体官兵不断受到苏联共产党、苏联武装力量和列宁格勒劳动人民光荣的革命、劳动、战斗传统教育。他们积极参加不断提高战备水平,出色完成战斗训练汗务、熟练掌握武器和技术装备的社会主义竞赛。大部分党团员走在竞赛队伍的前列,成为军政训练的优秀分子和技术能手。许多兵种和专业兵的部队和分队成为优秀部队。为表彰该军区在巩固国防和武装保卫苏维埃国家的事业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以及在军政训练中的所取得的成绩,在庆祝苏军建军50周年之际,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1968年2月22日命令,授予军区列宁勋章。许多兵团、部队和机关因在战后军政训练中的成绩,荣获苏联勋章和苏共中央、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苏联部长会议颁发的奖放、列宁诞辰纪念奖状、奖章,以及苏联国防部长颁发的“勇敢和军人英勇精神”奖旗。
历任司令:1918年K.C.叶列梅耶夫、1918-1919年B.П.波泽思、1920-1921年Д.M.阿夫罗夫、1921年A.И.叶戈罗夫、1921-1925年B.M.吉季斯、1925-1927年和1935-1937年B.M.沙波什尼科夫(1935年起为一级集团军级)、1927-1928年A.И.科尔克、1928-1931年M.H.图哈切夫斯基、1931-1935年K.П.别洛夫(1935年起为一级集团军级)、1937-1938年П.E.德边科(二级集团军级)、1938-1939年M.C.霍律(军级)、1939-1940年K.A.梅列茨科夫(二级集团军级)、1940年苏联元帅C.K.铁木辛哥、1940-1941年M.П.基尔波诺斯中将、1941年M.M.波波夫中将、1945-1946年苏联元帅Л.A.戈沃罗夫、1946-1949年Д.H.古谢夫上将、1949-1953年A.A.卢钦斯基上将、1953-1957年M.B.扎哈罗夫大将、1957-1960年H.И.克雷洛夫大将、1960-1965年M.И.卡扎科夫大将、1965-1967年C.Л.索科洛夫上将(1967年4月晋升为大将)、1967-1973年И.E.沙夫罗夫上将、1973-1976年A.И.格里布科夫上将、1976年起M.И.索罗金上将。

莫斯科军区
根据人民委员会1918年5月4日法令组建。当时辖区包括维捷布斯克、卡卢加、奖吉廖夫、莫斯科、粱赞、斯摩棱斯克、坦波夫、图拉诸省。尔后辖区有变动。至1978年,辖区包括莫斯科市和别尔哥罗德、布良斯克、弗拉基米尔、沃罗涅日、高尔基、伊万诺沃、加里宁、卡卢加、科期特罗马、库尔斯克、利佩茨克、莫斯科、奥廖尔、梁赞、斯摩棱斯克、坦波夫、图拉、雅罗斯拉夫尔诸州。领率机关设在莫斯科。
十月革命开始后,旧俄军莫斯科军区(建于1864年)的绝大多数部队特别是莫斯科卫戍部队,受布尔什维克影响,站在起义人民一边,对苏维埃政权在莫斯科、布良斯克、弗拉基米尔、沃罗涅日、卡卢加、下诺夫哥罗德、奥廖尔、特维尔、雅罗斯拉夫尔及国家中部其他城市取得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1917年11月4(17)日,根据莫斯科革命军事委员会决定,首次委任了军区苏维埃革命指挥部,由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H.И.穆拉洛夫任司令。向军区各部、局均派了布尔什维克政治委员。革命指挥部自成立之日起,即担负了在军区辖区内组建赤卫队、同反革命进行斗争、争取军队民主化、实现指挥人员选举制及在旧俄军队复员时组织清点、保管武器和军用器材的领导工作。
1918年2月起,军区开展创建工农红军部队和支队工作。新建支队和团队参加了平定卡列金反革命叛乱,抗击同年2月德国军队的进攻。1918年3月11日,以列宁为首的苏维埃政府和联共(布)中央委员会迁柱莫斯科(当时已定为苏联首都)之后部队的组建工作更加活跃。自此,军区部队的全部生活和战斗活动,都是在列宁的直接关怀下进行的。列宁经常关心部队和兵团的组建进度,关心武器、供应及全体人员的政治教育情况。他经常深入部队,在会议和集会上发表演说,同红军战士们交谈。1918-1922年,他视察莫斯科卫卫戍区部队达60余次。
国内战争和外国武装干涉时期,军区在战胜国内反革命和外国干涉者联合势力的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18年7月-1919年9月15日,全区征兵33次,有50余万人参军。共产党员成为新编部队的中坚力量,党员人数占全区部队总人数的10-12%。在国内战争的英雄史册上,记载着军区部队和兵团的许多光辉篇章。拉脱维亚步兵第5团在解放喀山战斗中,表现了非凡的勇敢和无畏精神,被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在苏联军史上首次授予革命荣誉红旗。1918年,列宁革命第1团、斯摩棱斯克步兵第1团、布良斯克步兵第1团、库尔斯克步兵团、特维尔步兵团和第9气球队的军人们,同敌人进行了英勇奋战。在同高尔察克白卫部队作战时,伊万诺沃-沃兹涅先斯克第220团和步兵第2师战功显赫。在抗击邓尼金和弗兰格尔白军的战斗中,步兵第15师、第3师及军区其他许多部队和兵团,屡建战功。莫斯科步兵第2、8师、图拉步兵第1师、下诺夫哥罗德步兵第17师和沃罗涅日步兵师,在与波兰白匪作战中表现十分英勇顽强。在平定喀琅施塔得叛乱(1921)粉碎坦波夫地区安东诺夫匪帮(1920-1921)和布哈拉人民苏维埃共和国境内的巴斯马赤匪徒(1923)的斗争中,军区部队都胜利完成了党和政府赋予的各项任务。国内战场年代,军区是造就苏维埃军事干部的主要场所。1917年12月,遵照列宁指示,创办了俄国首批军事院校之一-莫斯科第1革命机枪学校,即后来的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学校。为表达对列宁的特殊崇敬和热爱,学校全体人员1922年2月15日选举他为名誉学员,1923年9月又选举他为名誉红色指挥员。曾在法校就学的,有后来成为元帅的C.C.比留佐夫、П.A罗特米斯特罗夫、K.П.卡扎科夫,成为将军的Г.Ф.扎哈罗夫、A.И.罗季姆采夫以及其他著名苏联军事首长,1958年起这所著名军校改称莫斯科俄罗斯联邦最高苏维埃高级合成军队指挥学校。1918年10月7日,遵照列宁指示,共和国革命军事委员会下令于莫斯科创办了工农红军总参学院,即后来的伏龙芝军事学院。至1919年,苏维埃共和国的大部分军事院校都设于该军区,其中有27所在莫斯科。1918-1919年,全区军事院校共为国内战争前线培养输送了约1.1万名红色指挥员。军区培训苏军干部的工作受到了列宁、Я.M.斯维尔德洛夫、M.И.加里宁、H.И.波德沃伊斯基、E.M.雅罗斯拉夫斯基等人的高度重视。
国内战争结束后,军区部队复员退伍,人数从1920年底的58万缩减到1923年1月1日的8.5万名。与此同的,采取了完善兵团和部队编制的措施,完成了向混合(基干制军和地方民兵制)体制的过渡。至1925年底,军区有9个步兵师改编为地方部队。军区展开了有计划的部队军政训练,经常举行试验演习,检验新式武器和军事技术装备,检验部队编制.改进作战方法。分队逐渐掌握了集群战斗的战术。对征集流动人员的地方师,也十分重视进行训练。1924年底,军区在统帅部预备队独立坦克连基础上,首次在苏军建立了独立坦克第3团,辖2个营(基干营和教导营)。军区部队还在加强党组织,健全党政机构体制、改进党政工作、实现一长制等方面,进行了大量工作。在战后国家百废待举的艰难岁月,许多部队积极参加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在国家头几个五年计划和技术改造时期,军区部队得到并掌握了新式武器和军事技术装备。1930年,军区组建了苏军第一个机械化旅,1932年,以该旅为基础建立了机械化军。1930年8月2日,在沃罗涅日附近举行的试验示范演习中,为执行战术任务,首次在世界上实施了一个伞兵分队的伞降。从此,这一天遂成为苏联空降兵的建军节。军区地方部队逐渐转为基干部队。
在国际形势尖镜化和新的世界战争威胁增加的情况下,军区步兵和机械化军进行了扩编,各兵团和部队落实了加强战备的措施。苏德战争前夕,全区共有4个步兵军和2个机械化军,许多坦克、炮兵、航空兵和工程兵部队、兵团。战争开始后,莫斯科军区步兵军和机械化军编入统帅部大本营预备队,后被派赴加强西方面军和西北方面军。1941年6月25日,以军区领率机关为基础,成立了由军区司令И.B.秋列涅夫大将领导的南方面军野战领率机关。同时,开始为作战军队组建、训练后备兵团和部队。至1941年秋初,本区共组建26个坦克旅、10个步兵师、3个骑兵师、数十支炮兵、航空兵和防空部队。建立了组建近卫火箭炮兵部队的专门中心,短期内向前线输送了28个M-13和M-8火箭炮兵营。在莫斯科组建了16个民兵师,志愿参加者达16万余人。军区机关为这些兵团保障武器、技术装备和弹药,配备指挥干部并组织民兵开展军政训练。民兵师在短期内成为有战斗力的兵团,有许多兵由于1941年7月中加入了第32、33、34集团军编成。1942年7-10月,军区军事委员会在组织构筑莫斯科近接近地的防御地区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根据国防委员会1941年10月12日决定,为加强首都近接近地的防御建立了莫斯科防区,其部队与西方面军协同作战,参加粉碎首都近接近地德国法西斯侵略者的战斗。
1942年春到战争结束,军区一直进行补充和组建新的步兵、炮兵、坦克兵等兵团和部队的任务,不间断地向作战军队提供武器、技术装备和其他物资器材。仅在军区自行火炮训练中心,组建自行火炮团的数量,经常保持25-30个。库尔斯克会战(1943)前,军区加紧组建步兵、坦克兵、炮兵、近卫火箭炮兵、高射炮兵等兵团和部队,开赴中央方面军和沃罗涅日方面军。1943年5月,军区组建了苏军第一批最高统帅部预备队强击工程工兵旅。仅1944-1945年,就为前线训练和输送了数十万名战士和指挥员。军区指战员转战波兰和东普鲁士,参加了柏林战役,经历了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南斯技夫、保加利亚、匈牙利、奥地利和满洲等地的战斗历程。军区为组建和训练外国军队,做了大量工作。1942年12月,在伊万诺沃开始组建法国“诺曼底”航空大队,该大队后来成为闻名的“诺曼底-涅曼”航空兵团。1943年春,组建了塔德乌什.科斯久什科波兰第1师,后又组建了波兰第2、3师,1943年底纳入波兰陆军第1军。同年,还组建了图多尔.弗拉迪米雷斯库罗马尼亚师、捷克斯洛伐克空降第1旅、南斯拉夫独立营。这些部队后来多数成为创建新型社会主义国家的国家人民军的基础。随着军区辖区从德国法西斯侵略者于中逐渐解放,开展了清除战争后果,清扫地雷、炸弹和炮弹的工作。仅1944年,军区工程兵部队和分队清除危险爆炸物面积达24500平方公里,发现、排除和销毁地雷、炮弹和炸弹约300万颗。后来,这一工作的规模更加扩大。苏德战争结束后,军区在部队中开展了提高战备、技术装备和军政训练水平的工作,建立了新的训练设备和器材基地。军区每年举行冬种演习,训练部队在使用现代兵器条件下的作战。
1970年,军区司令部和部队参加了“德维纳河”大演习。部队的战斗训练,主要在于提高野战和空战素养,改进指挥员和各级司令部指挥部队的工作作风和方法。军事委员会、政治部、指挥员、政治机关和党组织进行的积极、目的明确的党政工作,是军区部队顺利完成军政训练任务的坚实思想政治基础。军区还广泛介展社会主义竞赛。军区倡导的一系列爱国主义创举,在全军得到推广,其中有:“给坦克第二次生命”、“二年服役-终生战备”、“让每个军人获得高超的技术知识”、“目标-优秀分队”等。军区许多部队、兵团和军事院校,因在军政训练利庆祝伟大十月社会主义革命50周年的社会主义竞赛中取得成绩,荣获苏共中央、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和苏联部长会议的奖旗,因在纪念列宁诞辰1百周年的社会主义竞赛中达到高超标,荣获列宁奖状。许多部队和军事院校在庆祝苏联成立50周年的社会主义竞赛中成为优胜者,荣获苏共中央、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和苏联部长会议颁发的纪念奖章。准备和参加莫斯科阅兵式,是军区部队执行的一项光荣而重要的任务。
军区为祖国建立的功勋受到党和苏联政府的高度评价。为表彰该军区对巩固国防和武装保卫苏维埃国家事业所做出的巨大贡献,表彰在军政训练中的成绩,在庆祝苏军建军50周年之际,1968年2月22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命令,授予莫斯科军区列宁勋章。
历任司令:1917-1919年和1921-1924年H.И.穆拉洛夫、1919年-1920年A.A.布尔杜科夫、1920-1921年П.A.波得里亚耶夫、1924-1925年K.E.伏罗希洛夫、1925-1927年Г.Д.巴济列维奇、1927-1928年B.M.沙波什尼科夫、1928-1929年И.П.乌博列维奇、1929-1935年A.И.科尔克、1935-1937年И.П.别洛夫(一级集团军级)、1937-1940年苏联元帅C.M.布琼尼(1939-1940年同时任苏联副国防人民委员)、1940-1941年И.B.秋列涅夫大将、1941-1947年和1949-1953年П.A.阿尔捷米耶夫中将(1942年晋升为上将)、1947-1949年苏联元帅K.A.梅列茨科夫、1953-1960年苏联元帅K.C.莫斯卡连科、1960-1963年H.И.克雷洛夫大将(1962年晋升为苏联元帅)、1963-1968年A.П.则洛博罗多夫大将、1968-1972年E.Ф.伊万诺夫斯基上将、1972年起为B.Л.戈沃罗夫上将(1977年10月28日晋升为大将)。

 

利沃夫军区
1944-1946年苏联的一个军区。1944年5月成立于从法西斯德军占领下解放的西乌克兰。领率机关设在罗夫诺(1944年6-7月),后移驻利沃夫(1944年8月-1946年6月)。最初辖区包括沃伦、罗夫诺、捷尔诺波尔、切尔诺夫策、利沃夫、德罗戈贝奇、斯坦尼斯拉夫和日托米尔诸州。喀尔巴阡军区成立(1945年7月)后,利沃夫军区辖区包括沃伦、德罗戈贝奇、日托米尔、利沃夫和罗夫诺5州。1944-1945年,利沃夫军区为作战部队组建和训练预备队做了大量工作。军区编成内有后备兵团和部队,教导团和教导营,军事院校,以及来自前线和其他军区的部队和兵团。1946年5月,利沃夫军区并入喀尔巴阡军区。
历任司令:1944-1945HИ.K.斯米尔诺夫中将、1945-1946年M.M波波夫上将。

 

南乌拉尔军区
1941年11月20日组建。军区辖区包括契卡洛夫州、哈萨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一部分(即西哈萨克、阿克纠宾斯克、古里耶夫三州)和巴什基尔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军区领率机关是在奥廖尔军区(第二次组建)领率机关基础上组建的,设在契卡洛夫(奥伦堡)市。苏德战争年代,军区的主要任务是为一线作战军队培训预备队和组边新的兵团和部队。军区组建了后备部队、军事教导队和各种军校。苏德战争结束后,许多兵团和部队由西部战区移驻该军区。1958年1月15日,因军区合并,南乌拉尔军区及其领率机关撤销,辖区和部队分别划归和编入伏尔加河沿岸军区与土耳其斯坦军区。
历任司令:1941年B.H.库尔久莫夫中将、1942年1-4月Ф.H.列悔佐夫中将、1942-1943年M.T.波波夫少将、1943-1945年M.A.列伊捷尔上将、1945-1946年Г.Ф.扎哈罗夫大将、1946-1949年苏联元帅C.K.铁木辛哥、1949-1955年П.A.别洛夫上将、1955-1958年Я.Г.克列伊泽尔上将。

斯大林格勒军区
1941-1943年苏联内地军区之一。1941年11月组建。军区领率机关是在哈尔科夫军区领率机关(1942年8-9月设在阿斯特拉罕)基础上组建的。军区辖区包括斯大林格勒州(不含3个区)、罗斯托夫州北部地区、卡尔梅克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阿斯特拉罕行政区和西哈萨克州的4个区。1941-1942年,斯大林格勒军区在构筑防御地域和地区、组建预备队兵团和部队、组织部队训练方面做了大量工作。1942年8月,军区奉最高统帅部大本营之命,在作战指挥方面由东南方面军司令负责。1942年9月,斯大林格勒军区领率机关改编为第28集团军野战领率机关。1943年7月,斯大林格勒军区再次组建,其领率机关没在斯大林格勒。第二次组建后,军区辖区包括斯大林格勒州、罗斯托夫州北部地区、卡尔梅克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阿斯特拉罕行政区。尔后,哈尔科夫和伏罗希格夫格勒两州划入该军区。军区再次担负预备队兵团和部队的组训任务。1943年10月,军区辖区及驻军转归北高加索军区,领率机关改编为基辅军区领率机关。
历任司令:1941年11-12月H.B.费克连科坦克兵少将、1941年12月-1942年9月B.Ф.格拉西缅科中将、1943年7-10月B.B.科夏金中将。

斯摩棱斯克军区
1945-1946年苏联内地军区之一,根据国防人民委员1945年7月9日命令组建。军区领率机关由集团军野战领率机关组建成,设在斯摩棱斯克。军区辖区包括由莫斯科军区划归本区的布良斯克、大卢基、卡卢加和斯摩棱斯克四个州。军区司令部和政治部在复员退伍、部队和兵团转入平时状态以及组织部队平时军政训练方面做了大量工作。1946年2月,斯摩棱斯克军区改编为地方军区,1946年7月被撤销。军区所属部队及其辖区转归莫斯科军区。
历任司令:1945年7-11月И.E.达维多夫斯基中将、1945年11月-1946年5月Ф.П.奥泽罗夫中将(代)。

斯塔夫罗波尔军区
1945年7月组建。军区领率机关在滨海独立集团军和第22集团军野战领率机关基础上组建而成,设在辛菲罗波尔。军区辖区包括克里木、扎波罗热和赫尔松三州。塔夫里亚军区在复员退伍,兵团和部队转为平时状态,组织军政训练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战后最初几年,军区部队参加了原德国法西斯军队占领地区的排雷工作及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1956年4月,塔夫里亚军区及其领率机关因军区合并而被撤销,辖区和部队划归和转隶敖德萨军区。
历任司令:1941年7月-1946年6月K.C.梅利尼克中将、1946年6月-1954年7月M.M.波波夫上将(1953年8月3日晋升为大将)、1954年7-9月C.C.福缅科中将(代)、1954年9月-1956年6月И.И.柳德尼科夫上将。

特别军区
苏维埃军区的名称,该军区在粉碎法西斯德国之后,于1945年7月在原东普鲁士北部地区组建。特别军区的领率机关是在近卫第11集团军野战领率机关基础上组建的,设在柯尼斯堡(加里宁格勒)。1946年2月27日,特别军区被撤销,其辖区及所属部队划归波罗的海沿岸军区建制。K.И.加利茨基上将任特别军区司令

土耳其斯坦军区
遵照人民委员会1918年5月4日命令组建。军区辖区包括外里海、锡尔河、谢米列奇耶、撤马尔罕和费尔干纳各州。尔后,军区辖区多次变更。70年代末,军区辖区尚包括乌兹别克和土库曼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军区领率机关投在塔什干。
1918-1926年期间,军区军事行政机关的职权先后内各种不同的军事机构执行,最初,由土耳其斯坦边疆区军事委员行使这些职权,旧俄军队土耳其斯坦军区经过策反后保留的司令部和其他机关亦隶属军事委员。1918年土耳其斯坦苏维埃共和国成立后不久,该区军事指挥中心机关为军事委员部。1918年8月,军区司令部及其他领率机关改编为军事委员部各处。遵照土耳其斯坦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1919年4月7日决议,成立了共和国革命军事委员会,并确定设总司令一职(1919年4-10月,И.П.别洛夫任总司令),同年11月起,共和国革命军事委员会称土耳其斯坦军队革命军事委员会,共和国总司令称土耳其斯坦驻军司令。1919年11月,土耳其斯坦苏维埃共和国军事委员部改称军区军事委员部,隶属土耳其斯坦方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1920年3月,军事委员部被撤销,其职权由土耳其斯坦方面军领率机关执行。
国内战争年代,土耳其斯坦全体官兵对外国干涉军和白卫军英勇作战。他们对希瓦和布哈拉各族人民在建立苏维埃政权和组建布哈拉与花刺子模苏维埃人民共和国领导机关方面给予巨大支援。许多士兵、各级指挥员和政工人员在战斗中表现英勇顽强,并发扬了英雄主义精神,因而荣获各种勋章。遵照苏联革命军事委员会1926年6月4日命令,土耳其斯坦方面军改编为中亚军区。军区兵团和部队有步骤地进行老兵复员退伍工作,实施有计划的军政训练。与此同时,军区部队继续清剿巴斯马赤匪帮,直至30年代初期。在平定巴斯马赤叛乱中,军区参战官兵在山地和沙漠作战,虽然条件复杂,使他们都表现出了高度的精神战斗素质,忠于军入职责和无限忠于苏维埃政权。在此期间,许多官兵参加当地苏维埃工作,在居民中进行大且的解释工作,组织支援恢复国民经济和进行社会主义改造。30年代,军区兵团和部队装备了新式武器和技术兵器。许多兵团和部队改编为山地步兵和山地骑兵兵团和部队。军区部队军事训练中,广泛运用其他军区在演习中所取得的先进经验。
苏德战争年代,军区为战胜法西斯德国作出了巨大贡献。军区组建许多兵团和部队,并将其派赴各方面军参战。步兵第316师在莫斯科会战中,使自己享有不朽的光荣。军区在为作战军队组训和派赴补充兵员的同时,还使军区部队在中亚为掩护苏联南部国境保持战斗状态。军区一些部队根据1921年苏伊条约规定,并遵照苏联政府的决定,进入伊朗执勤。苏德战争结束后,遵照苏联国防人民委员部1945年7月9日命令,将中亚军区一分为二,组建土耳其斯坦军区和草原军区。土耳其斯坦军区辖区包括:土库曼、乌兹别克、塔吉克和吉尔吉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军区领率机关(在中亚军区领率机关基础上组建)设在塔什干。1946年,两军区合并为土耳其斯坦军区。军区兵团和部队全体官兵不断努力掌握新式武器和技术兵器的战斗使用原理,不断提高自己在山地沙漠条件下野战和空战技能,以及射击、战术和专业训练的水平。社会主义竞赛和深人细致的党、政工作,大大促进了军政训练任务的顺利完成。1969年,为改进军队指挥,土耳其斯坦军区驻哈萨克、吉尔吉斯和塔吉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辖区的部分兵力兵器和当地军事行政机关转隶再次组建的中亚军区。
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在苏军建军50周年之际,于1968年2月22日下令,授予土耳其斯坦军区红旗勋章,以表彰该军区在巩固国防和武装保卫苏维埃国家的事业中做出的巨大贡献及在军政训练中取得的优异成绩。军区许多兵团、部队和机关荣获各种勋章以及苏共中央、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和苏联部长会议颁发的奖旗、列宁诞辰纪念奖状和奖章。
历任司令:1926-1928年K.A.阿夫克先季耶夫斯基、1928-1933年П.E.德边科、1933-1937年M.Д.韦利卡诺夫(1935年起为二级集团军级)、1937年И.K.格里亚兹诺夫(军级)、1937年A.Д.洛克季奥诺夫(二级集团军级)、1937-1938年Л.Г.彼得罗夫斯基(军级)、1938-1941年И.P.阿帕纳先科(军级,1939年起为二级集团军级,1940年6月5日起为上将)、1941年C.Г.特罗菲缅科少将、1941-1944年П.C.库尔巴特金中将、1944-1945年M.Ф.利帕托夫少将(代司令)、1945-1952年И.E.彼得罗夫大将、1952-1953年A.И.拉济耶夫斯基中将、1953-1957年A.A.卢钦斯基上将(1955年8月8日晋升为大将)、1957-1965年И.И.费久宁斯基大将、1965-1969年H.Г.利亚先科上将(1968年2月19日晋升为大将)、1970-1978年C.E.别洛诺日科中将(1970年4月29日晋升为上将)、1979年1月起Ю.П.马克西莫夫中将(1879年2月16日晋升为上将)。

外贝加尔-阿穆尔军区
1945年10月对帝国主义日本作战结束后组建。军区领率机关在外贝加尔方面军野战领率机关基础上组建,设在哈巴罗夫斯克(伯力)。军区所辖区域:布里亚特蒙古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赤塔州、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一部分(堪察加和萨哈林州不含)、阿穆尔河(黑龙江)以东下阿穆尔州一些地域和阿穆尔河畔共青城。军队转入和平状态,要求改变整个军政训练,并动员全体官兵完成和平时期的各项任务。1945-1947年,军区按照军事训练计划,进行了野外作业、战术演习、部队和兵团指挥员(包括副职)集训,通过上述演练,进一步完善战斗和战役中部队指挥的方式和方法,进一步提高全体官兵的野战和空战素养、专业、射击和战术训练水平。部队在军政训练中,广泛运用苏德战争的经验,特别是远东作战经验。军区部队经常帮助外贝加尔地区劳动人民收割庄稼。
1947年5月,军区领率机关改编为远东驻军总指挥部,军区改称外贝加尔军区,部分辖区划归远东军区。
苏联元帅P.Я.马利诺夫斯基任外贝加尔-阿穆尔军区司令。

外贝加尔军区
1935年5月以红旗远东特别集团军外贝加尔军队集群领率机关为基础组建。由红旗远东特别集团军抽调机械化第11军、重型航空兵第5军、3个步兵师、2个骑兵师和外贝加尔筑垒地域编成。辖区包括东西伯利亚边疆区和雅库特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领率机关设在赤塔市。
在军区这一苏维埃武装力量区域性军团成立前,外贝加尔地区的早期地方兵役机关和人民革命军正规部队就具有英雄历史。1921年8月,根据远东共和国人民革命军和海军军事委员会命令,在赤塔建立了东外贝加尔区兵役机关,其辖区包括共和国外贝加尔州和贝加尔湖沿岸州,隶属共和国军事部长。同年11月,东外贝加尔区兵役机关改组为外贝加尔军区领率机关。为同远东的自卫部队和武装干涉者进行斗争,该机关于短期内在动员人力和物力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军区部队(基础为外贝加尔第1集团军)积极参加了粉碎在外贝尔和蒙古活动的温甘伦男爵匪帮、卡佩利将军匪帮和白卫部队的战斗。1922年5月,根据远东共和国人民革命军和海军军事委员会命令,军区被撤销,领率机关解散,其部队隶属远东共和国入民革命军和海军军事委员会。原军区的许多兵团和部队在人民革命军编成内参加了打败远东白卫军和日本占领军的战斗。在战争间歇时期,大部分兵团和部队仍在远东和外贝加尔担负执勤任务。兵团和部队的全体人员,在进行军政训综的同时,还帮助苏维埃政权机关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1924年6月12日,驻外贝加尔的部队和军事机关加入西伯利亚军区。由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和军国主义化日益加强,红旗远东特别集团军外贝加尔军队集群扩编为外贝加尔军区。
战前,军区部队不断提高战斗技能,装备了新式军事技术装备和武器。1939年夏,军区部队同蒙古人民革命军一道,参加了抗击哈拉哈河地域日本侵略者的战斗。战斗中,外贝加尔军人表现了英勇和大无畏精神、出色的战斗素养和在荒漠地区的困难条件下使用各种军事技术装备的本领。有6个兵团和部队因战功荣获列宁勋章,19个兵团和部队荣获红旗勋章,1.7万余军人荣获勋章和奖章,70人荣获苏联英雄称号。飞行员Я.B.斯穆什克维奇、Г.П.克拉夫琴科和C.И.戈里采韦茨成为苏联第一批两次荣获苏联英雄称号的人。此外,还有326名苏联军人获蒙古人民共和国政府奖。
鉴于军国主义日本可能再次背信弃义进犯苏联,为确保指挥部队的良好条件,1940年7月,在军区编成内组建了第16、17集团军。1941年7月,又组建了第36集团军。苏德战争爆发底根据最高统帅部大本营的决定,1941年9月以外贝加尔军区为基础建立了外贝加尔方面军。
帝国主义日本战败后,1945年10月,以外贝加尔方面军野战领率机关为基础成立外贝加尔-阿穆尔军区,1947年5月改称外贝加尔军区。辖区包括赤塔州和布里亚特蒙古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1953年,又把雅库特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和以前属东西伯列亚军区的伊尔库茨克州划入军区辖区。军区领率机关系以第36集团军野战领率机关为基础建立,仍设在赤塔市。战后,军区继续担负巩固外贝加尔一带苏联南部边界的重要任务。军区在技术装备、组织机构和人员训练教育方面,进行了彻底改革,战备水平大大提高。60-70年代,军区不断改进战斗和战役中部队的指挥方式和方法,提高野战和空战素养。军区部队成功地参加了在远东地区举行的各种演习。在这些演习中,军区兵团和部队表现了高超的战斗技能和在现代条件下解决复杂任务的本领。广泛的、目的明确的党政工作,以及开展争取达到训练高指标和获得优秀分队和部队称号的群众性社会主义竞赛,促进了军区部队军政训练成绩的取得。1975年,军区所属荣获库图佐夫勋章和波格丹.赫梅利尼茨基勋章的近卫红旗旅顺摩托化步兵团的个体人员,发起争取优异战斗素养和高度战备水平的全军社会主义竞赛。苏共中央总书记Л.И.勃列日涅夫在给该团军人的信件指出,他们的号召在苏联武装力量全体人员个受到了热烈响应和一致拥护。
军区许多兵团和部队因在保卫苏维埃祖国的事业中建立功绩,在战后时期的军政训练中取得优异成绩,荣获苏共中央、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和苏联部长会议颁发的奖旗,列宁诞辰纪念奖状和奖章,以反苏联国防部长颁发的“勇放和军人英勇精神”奖旗。为表彰该军区对国防及武装保卫事业所作出的重大贡献、表彰其在军政训练中取得的优异成绩,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1974年1月15日命令授予列宁勋章,并命名为荣获列宁勋章的外贝加尔军区。
历任司令:1935-1937年И.K.格里亚兹诺夫(军级)、1937年M.Л.韦利卡诺夫(二级集团军级)、1937-1938年M.Г.叶夫列莫夫(军级)、1938年B.Ф.雅科夫列夫(军级)、1938-1940年Ф.H.列米佐夫(军级,1940年6月起为少将)、1940-1941年И.C.科涅夫中将、1941年П.A.库罗奇金中将、1947-1951年K.A.科罗捷耶夫上将、1951-1953年Д.H.古谢夫上将、1953-1956年E.Г.特罗岑科上将、1956-1958年Д.Д.列柳申科中将、1958-1960年Я.Г.史列伊泽尔上将、1960-1966年Д.Ф.阿列克谢耶夫上将、1966年8月起П.A.别利克上将(1969年2月晋升为大将)。

外高加索军区
前身为高加索独立集团军。该集团军1923年5月以高加索方面军在北高加索西部地域作战的兵团和部队(主要是原第11集团军)为基础组建。第11集团军所属许多兵团和部队参加过国内战争各战线的战斗。高加索独立集团军首次在外高加索各共和国中履行地方军事领率机关职能。1923年8月17日,因在争取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从外国武装干涉者和国内反革命手中解放外高加索各共和国的斗争中建树了卓著功勋,高加索独立集团军荣获红旗勋章,并易名红旗高加索集团军。由于集团军入数增加,部队技术装备的更新,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对全体人员训练和教育领导的复杂化,集团军于1935年扩编为军区。军区辖区包括亚美尼亚、阿塞拜疆和格鲁吉亚三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达吉斯坦和北奥塞梯两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领率机关设在第比利斯市。
军区自成立之日起,便在提高全体人员的军政训练质量,制订部队扩编和国境维护、防御计划,以及战场准备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所属部队还在实行大量的政治措施,建设工业企业、道路、桥梁和其他设施等方面,给予了外高加索党政机关以臣大援助。由于二战爆发和苏联遭到帝国主义侵犯的威胁,驻外高加索地域的军区部队数量和质量发生重大变化。1940年,增加了5个步兵师、3个航空兵师、1个骑兵师和1个坦克师,以及其他兵团和部队。空军作战飞机数量,由1936年的40架,增至苏德战争前夕的500架。党团组织在战前几年得到大大加强。部队中党团员占全体人员的80%。二战开始后,军区部分兵团转属列宁格勒军区并参加了1939-1940年苏芬战争。其中许多兵团作战有功,荣获勋章。
法西斯德国侵犯苏联后,驻伊朗的希特勒特务机构频繁活动,军区面临着组织黑海沿岸的抗登陆防御、可靠掩护黑海至里海一线国境线的任务。为此,组建了4个集团军,第45、46集团军驻与土耳其接壤之边境地区,第44、47集团军驻与伊朗毗邻之边境地区。1941年8月,军区改编为外高加索方面军(1941年12月30日起为高加索方面军)。1942年1月末,根据最高统帅部大本营决定,高加索方面军分为克里木方面军和外高加索军区。外高加索军区辖第45、46集团军,4个步兵师和1个步兵旅。在伊朗驻有1个骑兵军和1个步兵师。军区军团和兵团在拉扎列夫斯科耶至巴统之间的高加索黑海沿岸,建立抗登陆防御,担负与土耳其和伊朗接壤的国境线掩护任务。部分部队还担负伊朗南部诸港通往里海和苏伊边界的交通线的警戒任务。同时,军区还继续组建兵团和部队,训练补充兵员。在部队和物资器材方面军区给予塞瓦斯托波尔防御地域和克里木方面军以巨大支援。1942年冬春两季,共向塞瓦斯托波尔调派了1个步兵师、1个海军陆战旅、1.2万名补充兵员、约8万吨各类物资(主要为弹药和粮食)。1942年5月中旬,以军区机关和部队为总础,重建外高加索方面军。
苏德战争结束后,1945年8月在外高加索方面军基础上组建了的个军区-巴库军区和第比利斯军区。巴库军区领率机关由第69集团军野战领率机关组成,设在巴库,辖区包括阿塞拜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达吉斯坦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第比利斯军区领率机关由外高加索方面军野战领率机关组成,设在第比利斯,辖区含格鲁吉亚和亚美尼亚两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1946年5月,在上述两军区基础上,复建外高加索军区,辖区包括阿塞拜疆、亚美尼亚、格鲁吉亚三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达吉斯坦、北奥塞梯两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1946年6月,达吉斯坦和北奥塞梯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划入北高加索军区。
战后时期,军区部队顺利完成战役、战斗训练和政治教育的繁难任务,战斗技能不断提高。特别注重研究在使用核武器和常规武器条件下的山地作战。并在部队中就山地战区条件下的反空降和抗登陆问题进行演练。1976年1月底至2月初举行的“高加索’军级规模实兵演习证明,军区兵团和部队具有完成长进行军的良好素质,能够实施高度机动的进攻作战,在短期内组织山地纵深梯次防御。因在保卫苏维埃祖国事业中的功绩,在战后时期军政训练中的成绩优异,军区许多兵团、部队和机关荣获苏联勋章,苏共中央、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和苏联部长会议颁发的奖旗、列宁诞辰纪念奖状和奖章以及苏联国防部长颁发的“勇敢和军人英勇精神”奖旗。根据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1967年6月17日决议,军区继承了1923年高加索独立集团军荣获的红旗勋章。自此,该军区遂称红旗外高加索军区。
历任司令:1935-1937年M.K.列万多夫斯基(二级集团军级)、1937-1938年H. B.古比雪夫(军级)、1938年苏联元帅A.И.叶戈罗夫、1938-1940年和1942年2-5月И.B.秋列涅夫(军级,1939年2月起为二级集团军级,1940年6月起为大将)、1940-1941年M.Г.叶夫列莫夫中将、1941年Д.T.科兹洛夫中将、1946-1947年И.Я.马斯连尼科夫大将、1947-1949年苏联元帅Ф.И.托尔布欣、1950-1954年A.И.安东诺夫大将、1954-1957年И.И.费久宁斯基上将(1955年8月晋升为大将)、1957年苏联元帅K.K.罗科索夫斯基、1958-1961年K.H.加利茨基大将、1961-1968年A.T.斯图琴科上将(1964年4月晋升为大将)、1968-1971年C.K.库尔科特金上将、1971年10月起П.П.梅利尼科夫上将。

沃罗涅日军区
1945-1960年苏联的内地军区之一。领率机关于1945年8月在奥廖尔军区和第6集团军领率机关的基础上建立。辖区包括沃罗涅日州、库尔斯克州、奥廖尔州、布良斯克州和坦波夫州。1946年2月,在完成军队复员并将部队和兵团转入和平状态之后,改编为沃罗涅日地方军区。1946年8月撤销。1949年6月再次建立。除第一次组建时的辖区外,从1953年起,新边立的巴拉索夫州(1956年前)、别尔哥罗德州和利佩茨克州也划人该军区辖区。军区内有12所军办学校和利佩茨克空军高级飞行战术训练班。沃罗涅日军区于1960年8月撤销。其辖区划妇莫斯科军区。
历任司令:1945-1946年B.З.罗曼诺夫斯基上将、1949-1955年M.C.舒米格夫上将、1955-1957年A .П.别格博罗多夫上将、1957-1960年A.M.安德烈耶夫上将。

乌拉尔军区
遵照人民委员会1918年5月4日指令组建。军区转区最初包括彼尔姆、乌法、维亚特卡、奥伦堡和喀山五省。尔后,其辖区几经变动。70年代末,军区辖区包括科米和乌德穆尔特两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基洛夫、库尔干、彼尔姆、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和车里雅宾斯克五个州。军区领率机关没在斯维尔德洛夫斯克。
该军区是在国内战争复杂条件下组建的,当时红军部队在其辖区对反革命势力正进行激烈的战斗。在此种条件下,军区和省、县、乡各级兵役委员会与当地党政机关一起执行动员和组扩建兵团和部队的任务,并负责武器、被装和粮食的保障工作。1919年3、4月间,军区大部辖区被白卫军占领,因此,乌拉尔军区兵役委员会移驻奔萨,其辖区临时包括阿斯特拉罕、奥伦堡、奔萨、萨马拉、萨拉托夫、察里津各省和乌拉尔哥萨克州。1919年10月初,西乌拉尔军区组建,因而乌拉尔军区兵役委员会改称西乌拉尔军区兵役委员会。西乌拉尔军区辖区包括叶卡捷琳堡、彼尔姆、乌法三省,并临时包括车里雅宾斯克、托博尔斯克和鄂木斯克三省(至西西伯利亚组建军区止)。1920年11月,西乌拉尔军区领率机关在本军区兵役委员会基础上组建,主要任务是为西方面军和南方面军培训开赴前线的补充兵员。与此同时,继续组建新的兵团和部队。其中不少兵团和部队在国内战争各战场上,不愧是英勇作战的典范。表现最为突出的部队(如步兵第37、82团),分别荣获革命荣誉红旗。国内战争末期和战后,军区许多兵团和部队参加乌拉尔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1920年1月,根据乌拉尔全体官兵建议,并经列宁批准,将第3集团军改编为革命第1劳动集团军。1922年4月,西乌拉尔军区被撤销,其辖区和部队转归西西伯利亚、伏尔加河沿岸等军区。1923年,叶卡捷琳堡、彼尔姆、秋明和车里雅宾斯克四省及乌拉尔所有驻军划归和编入伏尔加河沿岸军区。
乌拉尔军区遵照苏联国防人民委员1935年5月17日命令,再次组建。军区辖区包括巴什基尔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州、车里雅宾斯克州和基洛夫边疆区。军区第二次组建是在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上对工农红军进行技术改装的条件下进行的。这就要求各级指挥员、政治机关和司令部大力加强组织工作,使部队尽快掌握新式武器和技术装备,培训出各种专业技术人员,并做好全体官兵的军政训练的改革工作。军区部队的整个军政训练是吸取了苏军在哈桑湖、哈拉哈河战斗和苏芬战争中的经验组织实施的。为培训中级指挥人员和各级主管人员,军区开办了车里雅宾斯克第15军事航空学校、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卡梅什洛夫、兹拉托乌斯特步兵学校及其他军事院校。三次荣获苏联英雄称号的著名苏联王牌飞行员A.И.波克雷什金,就是彼尔姆军事航空机械师学校的首批学员。
苏德战争爆发后,军区为作战军队培训了各种预备队。1941年6月,军区组建第22集团军。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州组建的步兵第153师,在维捷布斯克和叶利尼亚城下激战中,发现极为突出,因而该师改称近卫步兵第3师(1942.9.8),成为苏军首批近卫兵团之一。1941年夏秋两季,乌拉尔军区在组建新的兵团和部队的同时,为各方面军培训了开进补充兵员。为培训各兵种专业人员,建立了各类训练中心,独立教导团和教导营。军区范国内开展了组建志愿部队的群众爱国运动。这些部队的军事技术装备由劳动人民自愿捐款和各工厂超额部分来解决。1942年春季,由车里雅宾斯克和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共青团员志愿兵组建的第一批坦克旅齐装满员被派赴作战军队。1943年,根据乌拉尔劳动人民的倡议,组建了志愿坦克军(乌拉尔-利沃夫志愿坦克军)。尔后,军区一直为作战军队培训补充人员,直至战争结束。
战后年代,军区有计划地进行了完善军队技术装备和提高军队军政训练水平的工作。军区十分重视学习和运用苏德战争的经验及训练基地设备和器材的更新。军区每年实施各种演习,演习个对军队进行使用各种现代武器条件下的作战训练。各级军官的训练在军区的生活和活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全区设有9所军校。经常的深入细致的党政工作,有助于训练教育任务的顺利执行,并对提高兵团和部队的战备水平起了推动作用。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于1974年1月15日发布命令,授予乌拉尔军区红旗勋章,以表彰该军区在巩固国防和武装保卫苏维埃国家的事业中做出的巨大贡献,以及在军政训练中取得优异成绩。军区许多兵团、部队和军事院校荣获苏联勋章,并荣获苏共中央、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和苏联部长会议颁发的奖旗、列宁诞辰纪念奖状及奖章。
历任司令:1918-1919年Ф.И.戈洛晓金、1919年C.A.阿努钦、1919-1920年A.Я.谢马什科、1920年Ю.И.杜卡特、1920-1922年C.B.姆拉奇科夫斯基、1935-1937年И.И.加里卡维(军级)、1937年Я.П.盖利特(军级)、1938年Г.П.索夫罗诺夫(军级)、1938-1941年Ф.A.叶尔沙科夫(军级,1940年起为中将)、1941-1945年A.B.卡特科夫少将(1943年晋升为中将)、1945-1948年Ф.И.库兹涅佐夫上将、1948-1953年苏联元帅Г.K.朱可夫、1953-1956年M.И.卡扎科夫上将(1955年晋升为大将)、1956-1957年H.И.克雷洛夫大将、1958-1960年Д.Д.列柳申科上将(1959年5月晋升为大将)、1960-1961年Я.Г.克列伊泽尔上将、1961-1965年И.B.图塔里诺夫上将、1965-1970年A.A.叶戈罗夫斯基中将(1966年5月晋升为上将)、1970年5月起H.K.西利琴科中将(1970年晋升为上将)。

西伯利亚军区
前身为遵照西伯利亚革命委员会1919年12月3日决定组建的鄂木斯克军区。军区辖区最初包括鄂木斯克、托木斯克、托博尔斯克、车里雅宾斯克、塞米巴拉金斯立和阿尔泰诸省。军区领率机关设在鄂木斯克。1919年12月末,鄂木斯克军区改称西伯利亚军区,1920年1月,改称西西伯利亚军区。同年5月,西西伯利亚军区归共和国武装力量主管西伯利亚的副总司令指挥,12月8日,西西伯利亚军区领率机关与副总司令司令部合并,从这时起该司令部统管西伯利亚的一切军事工作。
遵照共和国革命军事委员会1922年5月6日命令,共和国武装力量西伯利亚副总司令司令部改编为西伯利亚驻军司令部,驻新尼古拉耶夫斯克(新西伯利亚),并恢复西西伯利亚军区。军区辖彼尔姆、叶卡捷琳堡、车里雅宾斯克、托博尔斯克、鄂木斯克、阿尔泰、新尼古拉耶夫斯克和托木斯克培省。1923年1月,东西伯利亚军区撤销,共辖区划归西西伯利亚军区,同年5月,西西伯利亚军区辖区彼尔姆、叶卡捷琳堡、车里雅宾斯克和托博尔斯克四省划归伏尔加河沿岸军区。国内战争年代,西伯利亚官兵和游击队并肩战斗,并粉碎高尔察克白卫军、谢苗诺夫匪帮、温甘伦男爵匪帮及从西伯利亚、远东驱逐外国武装干涉军的功业中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西伯利亚许多团和师在国内战争其他战线也无比英勇奋战。
遵照共和国革命军夺委员会1924年6月12日命令,西西伯利亚军区改称西伯利亚军区,西伯利亚和远东的所有驻军及各级军事机关均属其建制。尔后几年,军区积极参加清剿富农匪帮,并支援西伯利亚和远东劳动人民恢复国民经济。1924-1925年军事改革时期,军区组建了许多地方兵团和部队(其中包括布里亚特蒙古和雅库特各民族部队),开办了20余所培训红军指挥员的训练班,截至1928年,这些训练班编为2个步兵学校和1个炮兵学校。1920年远东特别集团军组建,军区许多兵团和部队编入该集团军,其辖区亦有所扩大,原西西伯利亚边疆区、奥伊罗特和哈卡斯两自治州,以及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1935年5月起)先后划归该军区。最初几个五年计划期间,西伯利亚军区组建了航空兵、坦克兵及其他特种兵团和部队。1925年起,军区部队有计划地实施军区规模的合练及联合大演习。
苏德战争时期,西伯利亚军区在为作战军队组建兵团和部队,培训补充兵员方面做了大量工作。1941年6月,军区组建第24集团军。西伯利亚许多师、团参加了莫斯科、斯大林格勒和库尔斯克会战,井参加了苏德战场和远东其他许多重要交战。其中许多师、团在战斗中屡建战功,荣获各种勋章、近卫称号及荣誉称号。1944年10月,增划图瓦自治州入西伯利亚军区辖区。
苏德战争结束后,西伯利亚军区遭照国防人民委员1945年7月9日命令,改称西西伯利亚军区,原属该军区辖区的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区和图瓦自治州于1945年9月划归新组建的东西伯利亚军区。1953年4月,由于东西伯利亚军区被撤销,因此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和图瓦自治州重新划归西西伯利亚军区。1950年,西西伯利亚军区改称西伯利亚军区。辖区包括阿尔泰、克拉斯诺亚尔斯克两边疆区、克麦罗沃、新西伯利亚、鄂木斯克、托木斯克、秋明五州和图瓦自治州(1961年10月1日起为图瓦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军区领率机关设在新西伯利亚。
战后年代,苏联武装力量在武器装备、组织机构和军队训练方面进行了根本改革,这就大大地促进了军区所属兵团和部队的战斗力,增强了军队的机动性,并提高了在使用现代武器条件下的战备程度。军区在部队中间开展了进一步提向军政训练素质的社会主义竞赛。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带头参加竞赛活动;他们多为军政训练中的先进分子;许多部(分)队争得优胜,成为先进的部(分)队。各级政治机关和党团组织进行了积极而又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从而促进了军区部队顺利完成加强战备的任务。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则于1974年1 月15日发布命令,授予西伯利亚军区红旗勋章,以表彰该军区在巩固国防和武装保卫苏维埃国家的事业中作出的巨大贡献及军政训练中取得的优异成绩。战后时期,军区许多兵团、部队和机关在捍卫苏维埃祖国的事业中立下新功,在军政训练中取得优异成绩,为此荣获各种勋章和苏共中央、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和苏联部长会议颁发奖旗、列宁诞辰纪念奖状和奖章。
历任司令:1919年12月-1920年M.希波夫、1920年И.Л.科甘、1920-1921年B.И.绍林、1922-1923年C.B.姆拉奇科夫斯基、1923年和1925-1928年П.H.佩京、1923-1924年和1933-1937年Я.П.盖利特、1924-1925年P.П.埃德曼、1925年M.M.拉舍维奇、1928-1930年H.B.古比雪夫、1930-1933年M.K.列万多夫斯基、1937-1938年M.A安东纽克、1938-1941年C.A.加里宁中将、1942-1944年H.B.梅德韦杰夫中将、1944-1946年B.П.库尔久莫夫中将、1946-1953年A.И.叶廖缅科大将、1953-1957年H.П.普霍夫上将、1957-1960年П.K.科舍沃伊上将、1060-1964年Г.B.巴克拉诺夫上将、1964-1968年C.П.伊万诺夫上将、1968-1969年B.Ф.托卢布科大将、1969-1978年M.Г.霍穆洛上将、1979年1月起B.B.斯涅特科夫上将。

雅罗斯拉夫尔军区
1918-1919年苏维埃俄国内地军区之一。该军区遵照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最高军事委员会1918年3月31日命令组建。军区辖区包括弗拉基米尔、科斯特罗马、下诺夫哥罗德、特维尔、雅罗斯拉夫尔等五省,1918年9月前尚包括诺夫哥罗德、彼得格勒和普斯科夫三省。军区领率机关设在雅罗斯拉夫尔。彼得格勒省成立的彼得格勒劳动公社军事委员部于1918年4月编入军区建制,该委员部实际执行军区首长和司令部的职权。俄罗斯联邦革命军事委员会鉴于英法美干涉军入侵北方,1918年9月11日命令雅罗斯拉大尔军区隶属北方面军,军区领率机关移驻伊万诺沃-沃兹涅先斯克〔直至1919年3月〕。此后,阿尔汉格尔斯克、沃洛格达、北德文斯克和伊万诺沃-沃兹涅先斯克等四省划归该军区。下诺夫哥罗德省划归伏尔加河沿岸军区。雅罗斯拉夫尔军区组建了第6集团军。北方面军被撤销(1919.2.19)后,雅罗斯拉夫尔军区隶属全俄总参谋部。1919年12月24日,该军区被撤销。
历任司令:1918年3-5月C.M.纳希姆松、1918年5-8月B.П.阿尔卡季耶夫、1918年8-12月M.B.伏龙芝、1919年1-4月K.A.阿夫克先季耶夫斯基、1919年4-12月B.E.沙拉波夫。

远东军区
遵照国防人民委员部1935年5月17日命令首次组建。军区辖区包括远东边疆区。远东军区领率机关在红旗远东特别集团军领率机关基础上组建而成,设立哈巴罗夫斯克(伯力)。遵照国防人民委员部1935年6月2日命令,该军区重新改称红旗远东特别集团军,并行使军区职权。1936年,法西斯德国与帝国主义日本签订反共产国际条约之后,苏联远东遭受军事入侵的威胁不断增大,红旗远东特别集团军奉国防人民委员部1938年6月28日命令,扩建为红旗远东方面军。
远东军区组建之前,曾经历过组织军事领率机构、组建远东第一批红军正规部队及其在国内战争年代英勇作战的一段较长的历史。远东地区第一个苏维埃军事行政机构是东西伯利亚军区(领率机关设在哈巴岁夫斯克(伯力))。军区是奉人民委员会1918年5月4日第401号命令组建而成的。1918年9月,由该军区所属部队组建了格罗杰科沃方面军,同年7月该方面军改编为乌苏里斯克方面军。1918年7月31日,该方面军在考利斯克高地、什马科夫卡和斯帕斯克地域粉碎了白卫军和捷克叛军。1920-1922年,远东苏军的作战指挥和领率机关的职权由远东共和国人民革命军执行。1922年2月,远东共和国部队在沃洛价耶夫卡、斯帕斯克城下歼灭白卫军和日本占领军主力,并于10月末进入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葳),从而收复了整个远东。1922年11月,根据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的决定,远东共利国加入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义共和国,人民革命军改编为第5集团军。根据共和国革命军事委员会1924年6月12日命令,远东驻军和各级军事机关统归西伯利亚军区建制。远东形势日趋紧张,1920年8月,由远东驻军、外贝加尔驻军和国内中心地域调集的2个步兵师组建了红旗远东特别集团军。
遵照最高统帅部大木营1945年9月10日训令,在远东第2方面军野战领率机关和部队基础上,再次组建远东军区。军区辖区包括勘察加州和萨哈林州、千岛群岛、萨马尔加河以北滨海边疆区部分、阿穆尔河(黑龙江)以东下阿穆尔州一些地域、并辖阿穆尔河畔共青城和尼古拉耶夫斯克(庙街)两城。军区领率机关设在南萨哈林斯克市。由于1946年下阿穆尔州其他地域和马加丹州若干地域划归该军区,军区辖区有所扩大。相据苏联国防部长1953年4月23日命令,对远东军区进行了改编,并确定了新的辖界。军区辖区从此包括阿穆尔州、勘察加州、萨哈林州、滨海边疆区、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和犹太自治州。远东军区新的领率机关,是在驻哈巴罗夫斯克(伯力)市远东总司令指挥部基础上组建起来的,而原军区领率机关用以组建集团军。
远东广大官兵大力完善军人技能,不断提高战斗准备程度,警惕地守卫着苏维埃祖国远东边界地区。60-70年代所进行的各种演习,对军区部队和各级司令部的战斗技能水平是严格的检验,在这些演习中,各兵团和部队显示出战斗技能有了明显的增强,善于在现代条件下完成各项复杂任务。军区部队中军政训练的先进个人、先进部(分)队层出不穷。根据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1967年6月17日决议,远东军区继承了原授予远东特别集团军的红旗勋章,此后,遂故称红旗远东军区。军区许多兵团、部队和机关因在保卫苏维埃祖国的事业中和战后时期军政训练中取得了卓越战功和优异成绩,荣获苏联各种勋章及苏共中央、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和苏联部长会议颁发的奖旗、列宁诞辰纪念奖状和奖章,以及苏联国防部长颁发的“勇敢和军人英勇精神”奖旗。
历任司令:1935-1938年苏联元帅B.K.布柳赫尔、1945-1947年M.A.普尔卡耶夫大将、1947-1953年H.И.克雷洛夫上将、1953-1956年苏联元帅P.Я.马利诺夫斯基、1956-1961年B.A.佩尼科夫斯基上将(1961年5月5日晋升为大将)、1961-1963年Я.Г.克列伊泽尔上将(1962年4月27日晋升为大将)、1963-1967年И.Г.巴甫洛夫斯基上将、1967-1969年O.A.洛西克上将、1969-1972年B.Ф.托卢布科上将(1970年4月29日晋升为大将)、1972-1976年B.И.彼得罗夫上将(1972年12月15日晋升为大将)、1976年6月起И.M.特列季亚克上将(1976年10月29日晋升为大将)。

中亚军区
1、1969年由土耳其斯坦军区抽调部分部队并划出部分辖区组建。军区辖区包括哈萨克、吉尔吉斯和塔吉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领率机关设在阿拉木图。军区继续进行早巳在土耳其坦军区开始的军队训练工作;不断改进战斗和战役中军队指挥的形式和方法,提高全体人员的野战和空战素养、专业、射击和战术训练水平。军区兵团和部队,在各种演习中显示出在使用现代兵器,并在复杂地形和天候条件下完成任务的本领。军区全体官兵对当地各级党、政机关和群众团体在完成国民经济任务、苏联人民军事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及青年入伍前的军训方面给予了巨大支援。苏联最高苏维族主席团1975年4月30日发布命令,授予中亚军区红旗勋章,以表彰该军区在巩团国防事业中作出的巨大贡献和在军政训练中所取得的优异成绩。军区许多兵团和部队荣获苏共中央、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和苏联部长会议颁发的奖旗和纪念奖章。
历任司令:1969-1977年H.Г.利亚先科大将、1977年11月起П.Г.卢舍夫上将。
2、土耳其斯坦军区1926-1945年的名称。

“苏联主义网原创扫描www.cccpism.com”


 


Copyright 2004 cccpis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原创扫描,版权所有!